第7頁(第2/2 頁)
果行者,蓋中國傳統家族制,今已迅速轉型。它對老輩「中國人」、「外省人」或「榮民老兵」,固屬老生常談。而它對四五十歲以下的「臺灣人」、「本省人」、「眷村子女」和「海外華裔」,甚至文革以後的大陸同胞,就是和「辮子」、「小腳」一樣的骨董了。‐‐不把這些骨董搞清楚,那我們對「袁世凱」這件古玩,也就不大容易說得明白了。
袁世凱便是出生於河南省東南部項城縣,一宗累世以農為業,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在這種家族裡,扶植聰穎子弟,讀書上進,參加科舉,幾乎是合族的事業。偶有佳子弟,「連科及第」、「為官為府」(鳳陽花鼓的鼓詞),他不但可以榮宗耀祖;合族上下,都可雞犬昇天。‐‐祇是這一「樂透大獎」不易取得。屢試不第,才是士子之常情;榜上有名,那才是意外。
筆者出生的那個合肥唐家,今日有高速公路可通,與項城之間半日車程耳。所以在滿清時代,皖北和豫東經濟和文化的客觀條件,幾乎是完全一樣的。只是可憐的我們唐氏老農,歷大清二百六十八年之中,只考中了一個秀才。‐‐俗語說「窮秀才、富舉人」,考個秀才,管屁用?其慘可知也。不服氣而去造反,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張獻忠、洪秀全等寥寥數人而已。其它千百萬「屢試不第」者,包括我的老祖宗和曾國藩的爸爸曾麟書(他老人家也前後考了二十五年未考取),就「認命」了。
項城袁家,顯然原來也是屢考不第的,以致數百年沒沒無聞。‐‐想不到在滿清末葉的道光年間(一八二一─一八五○),他們袁府忽然一聲春雷,大「發」起來。父子進士,兄弟舉人,一時俱來。不數年間,項城袁氏一下便從畎畝小民,變成官宦世家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