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頁(第1/2 頁)
在封建社會裡,皇帝的諭旨應具有絕對的權威,臣子只有執行的義務,而沒有提出一點異議的權力,然而這一常規卻在光緒帝這裡行不通,因為光緒帝有名無實,沒有真正的權威。所以,雖然光緒帝心急如焚,措詞嚴厲,但手握實權的主和派卻置若罔聞,無動於衷。光緒只能利用他手中有限的權力,以李鴻章指揮無方,旅順失守,給予他革職留任,摘去頂戴的處分,對主和派進行了力所能及的督促和處罰。
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正月,威海衛海戰失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日本侵略者認為時機已到,向清政府透露,如果派位望甚尊、聲名素著,並有讓地之權者來日本談判,中日便可議和。當時,主和派固然成為驚弓之鳥,亂作一團,即便是光緒帝等主戰派也拿不出良策。西太后根據日本的要求,主張派李鴻章去日求和,光緒帝表示異議。但西太后單獨召見朝廷樞臣,命讓李鴻章 來京請訓,奕?小心地說:&ldo;皇上的意思不令其來京。&rdo;西太后大怒,蠻橫地說:&ldo;我可做一半主張!&rdo;在西太后的指使下,軍機大臣孫毓汶草擬諭旨,正式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並宣告,光緒帝在此以前給李鴻章的一切處分均免,賞還翎頂、黃馬褂,開復革職留任處分。
李鴻章到日本後,於三月二十三日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了日本。三月二十九日,條約文字送到北京。光緒帝看到條約中的苛刻內容,心中十分憤慨,百感交集,痛心地說:&ldo;割臺灣則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rdo;主戰派人物翁同龢、軍機大臣李鴻藻等人也堅持不能承認這個條約,國內輿論也紛紛要求廢約再戰,並提出遷都持久抗戰的策略。所以,雖然孫毓汶等一再逼迫光緒帝批准條約,但光緒帝沒有答應,拒絕用寶簽字。光緒帝想,要想廢約再戰,也只有遷都一條路了,所以光緒帝親自到頤和園,力爭西太后的允准,西太后淡淡地說&ldo;大可不必&rdo;,這樣,光緒帝惟一的希望也破滅了。四月初八日,光緒帝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被西太后等強詞逼迫,頓足流涕地在條約上簽了字,批准了《馬關條約》。
三、銳意維新千古遺恨
甲午戰爭的慘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舉國震驚,人們憤慨悲痛,為堂堂天朝的衰敗而嘆息,形成了&ldo;四萬萬人齊下淚&rdo;的悲壯局面。在時代的逼迫下,救亡圖存的呼聲逐漸高漲,這不僅表現在一部分統治者掀起了追求富強之術的熱潮,更重要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時代波濤的衝擊下,光緒帝也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富有生機的時期。
光緒帝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批准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開埠通商等不平等內容,大清王朝的權益大量喪失,這使光緒帝陷入極度的痛苦和鬱悶之中。他想,祖宗之地在自己手中喪失,自己不就成了不忠不孝的千古罪人了嗎?痛定思痛,他苦苦思索,素以天朝自居的大清王朝為什麼竟會敗於&ldo;彈丸小國&rdo;之手?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他,使他寢食難安,坐臥不寧。
中國的出路何在,何以自強?對此,光緒帝雖有滿腔熱忱,但卻不知從何下手。這時,翁同龢再一次充當了光緒帝的指路導師。翁同龢自任光緒帝的師傅之日起,就立志把光緒帝培養成&ldo;明君&rdo;。在甲午戰爭期間,翁同龢積極主戰,同孫毓汶等主和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甲午戰爭的慘敗,使翁同龢十分震驚,他認識到,光靠祖先的遺訓是無法挽救清王朝的。他思想變化較快,從一個尊王攘夷的封建正統人物變為頗具維新思想的開明人物了。翁同龢思想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光緒帝。翁同龢多次在光緒帝面前陳述西方的長處,指出向西方學習的必要,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