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頁(第1/2 頁)
司徒王導奉太后之詔,密令三吳(吳郡、吳興、會稽)起兵勤王。會稽內史王舒、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史蔡謨等皆響應。蘇峻派將一一拒戰,互有勝負。
叛軍與援救成帝的官軍相峙數月之後,九月二十五日,陶侃督水軍猛攻石頭城。蘇峻以8000人迎戰,派其子蘇碩及其將匡孝分兵沖向趙胤軍。趙胤軍抵擋不住,向後敗退。蘇峻正酒醉,高興地嚷道:&ldo;匡孝能破賊,難道我不如匡孝?&rdo;一面嚷著,遂脫離大軍,與數騎沖向敵陣。區區數騎當然難以攻入敵陣,忙向後撤。不料馬躓,將蘇峻掀翻。晉軍蜂擁而上,將他斬首,割肉焚骨,以洩其憤,三軍歡聲雷動。叛軍見首領已死,遂大潰。蘇竣之弟蘇逸收集敗兵,閉城自守。
成帝司馬衍等人雖然處在叛軍的嚴密拘禁中,還是得知官軍獲勝、蘇峻被碎屍萬段,心中抑制不住喜悅,不時交換一下會意的眼光。同時,又更加擔心叛軍狗急跳牆,對實為階下囚的成帝君臣下毒手。右衛將軍劉超、侍中鍾雅等人秘密商量奉成帝逃離魔窟,可惜事洩,蘇逸大怒,命兵突入倉房行宮,逮走劉超、鍾雅。成帝不顧一切地悲號著抱住劉超、鍾雅,哭道:&ldo;還我侍中!還我右衛!&rdo;兵士如狼似虎一般撲上來,從成帝手中奪走劉超、鍾雅,揮刀斬殺。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二月,諸軍猛攻石頭城,蘇逸被斬。建威長史滕含的部將曹據在混戰中,找到縮於一角、瑟瑟發抖的成帝。曹據抱起小皇帝,奔向溫嶠的座船。群臣見成帝,皆痛哭流涕,頓首請罪,成帝也滿面是淚,哽咽難語。想到劉超、鍾雅兩位忠臣死得悲慘,又未能親見叛軍的覆滅,他更加感傷。
經蘇峻之亂,宮闕盡為灰燼。成帝從石頭城回到建康,只得以建平園為行宮暫居。溫嶠建議遷都豫章,三吳豪族請遷都會稽,王導力排眾議,反對遷都,朝廷才在破敗的建康安頓下來。
蘇峻之亂平定後,庾亮十分敷衍地表示謝罪。成帝卻親手寫詔書寬慰他說:&ldo;這是國家社稷的劫難,並非舅舅的過錯。&rdo;還讓他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為豫州刺史,領宣城內史,鎮蕪湖。庾亮以外戚輔政,措施失當,促成叛亂,使京都破敗,朝廷幾致傾覆,而不但不處罰,反仍給以政柄軍權,成帝與輔政大臣王導等實在視國家大政為兒戲。
成帝於成康元年(公元335年)正月即已行加冕禮,並改元,按說應從此親政。但他長期受制於舅氏,沒有獨立從政經驗,又缺乏雄武的氣概,所以在治國方面沒有什麼建樹,惟一可稱道的是他用度節儉,不務奢華。他曾想在後園建一射堂,預算要用40金,成帝惜其勞費,下令取消了建堂計劃。這也許與他身歷蘇峻之亂不無關係。
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成帝病死,時年22歲。葬於興平陵,廟號&ldo;顯宗&rdo;。
第四十九章 康帝司馬嶽
鹹康八年(公元342年)六月,成帝病重將死。執掌朝政的中書令、帝舅庾冰,恐成帝的兒子繼位,他的親屬關係將疏遠一層,使其權力削弱,因此打算讓成帝的同母弟繼位,這樣他的帝舅身份不變,在朝廷中的權勢和地位即可穩固無虞。於是,他再三強調,國家面臨強敵,宜立年長之君。成帝的兒子皆在童稚,就自然被排除在繼承人之外了。庾冰請以成帝同母弟司馬嶽為帝位繼承人。中書令何充反對,說:&ldo;父子相傳,是千古定規。一旦改變,會醞成禍亂。&rdo;庾冰不聽。朝廷按庾冰的意旨,下詔立司馬嶽為皇位繼承人,以庾冰、何充為顧命大臣。幾天之後,成帝病死,司馬嶽繼位。何充因在立帝問題上與庾冰有隙,司馬嶽繼位後,自動請求外出到徐州任刺史。
康帝在位的短短兩年時間裡,重要的國事是小舅庾翼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