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第1/2 頁)
這就是高起潛,一個邊令誠似的閹人,這樣的人能抗得住李自成?他一見杜勛,便趕緊領著去見崇禎,說強敵壓境,兵不如人,只能講和,陛下先試試。
崇禎雖然好強,但事到如今全然無計,便權且見見再說,吩咐令杜勛覲見。
時間緊迫,杜勛開門見山:李自成說了,朝廷割地求和即可,割讓西北,任其裂土稱王,並賞銀一百萬兩。
崇禎便問群臣:可否?
無人說話。
答可還是答否?可?今日&ldo;可&rdo;了,他日敵軍一退,太平重現,誰敢保證言官不揪小辮子?那時百口莫辯,豈非又一個袁崇煥?否?今日&ldo;否&rdo;了,敵軍萬一破城,玉石俱焚,身家性命難保,誰敢冒此險?
所以沒人開腔。
崇禎差點氣暈,他這人秉性高傲,當即寫了一封詔書,意思是我執政十七年,政德不修,禍亂多多,天怒人怨,國恥也,今日我願親徵,黎民百姓,誰有本事提拔誰,平叛後還有重賞。寫完把筆一摔,令杜勛退下。
杜勛樂呵呵就要走,崇禎突然心裡一動:你就這麼走?
可把杜勛嚇壞了,按他的表現,起碼得凌遲,於是他心生急智,說你不能動我,秦晉二王還在李自成手裡,你若動我,他們便活不成。
崇禎長嘆一聲,甩手去了。
杜勛高高興興走到城邊,看到滿眼的太監軍隊,不由得心生鄙視,瞧你們,頂盔貫甲,還不是沒卵子的?看我,風光依舊,神氣活現,你們何苦呢?
於是他便說了一句話,這句話直接導致了北京城城防的瓦解:大家只要隨我降了,富貴固在。
農民軍吹響了戰鬥的號角,太監軍開始了象徵性的抵抗,長期不打仗,武備早已廢弛,而當初魏忠賢組織的所謂&ldo;淨軍&rdo;,其實也不過是一場猴戲,閹人們使用的矛棍,均由劣質白楊木製成,為的是耍起來輕巧,一接戰,立時折斷,太監軍潮水般後退,農民軍勢如破竹,不知是誰開啟了廣寧門,李自成的人馬奪門而入,太監軍成批投降,大明王朝滅亡了。
高起潛逃走了,他雖然對明王朝並不效忠,但也不怎麼買李自成的帳,杜勛那句&ldo;富貴固在&rdo;確實打動了大多數太監,否則廣寧門也不至於失陷得如此痛快,但高起潛卻不打算投靠李自成,他逃了,帶著對農民軍的極度不信任逃走了,先跑去關寧鐵騎處,後輾轉逃至南方,投靠了福王,再以後,投降了清朝,投清之後,他再也沒有任何故事可言。
每個王朝臨終時,均有一些寧死不屈的故事可講,明朝也是,並非所有太監都如高起潛一般沒種,就有那麼一股太監,還真箇捨死忘生的和李自成猛幹一場。
廣寧門失陷的時候,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正打得火爆,那裡的一小股太監軍並不知道農民軍已湧入北京,還在拼命奮戰,他們的領頭人,叫王承恩。
王承恩,秉筆太監,崇禎的親信,他負責西直門一帶的防務,面對黑壓壓的農民軍,他冷靜的命令調炮轟擊,打垮了幾架雲梯,擊斃了不少民軍戰士,那一刻他沒有害怕,直到彈藥用盡,再也抵擋不住,他才退往宮中,見到崇禎,說外城已陷,陛下速拿主意!
崇禎一扭頭,看了看另一個老太監,他叫方正化。
崇禎十五年時,此人曾總督保定軍務,頂住過滿州軍的攻擊,此時文臣武將皇親國戚皆逃,唯他可用。
崇禎問,我想讓你總督內城防務,可否?
方正化跪下了,說:老奴不敢。
崇禎說無他人可用了。
方正化聽了,便叩了個頭,道:老奴此行根本沒用,只是一死報恩罷了。
說罷,起身離去。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