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2 頁)
1775年11月,成立了一個秘密聯絡委員會,在英國的敵國中進行試探,進行關於在境外獲取武器和貸款的談判。1776年6月7日,維吉尼亞代表理察&iddot;亨利&iddot;李向大陸會議提出三項動議,其中一條是,委派代表,爭取與法國、西班牙結盟,共同對付英國。7月2日,大會透過了李的動議。
富蘭克林作為大陸會議1776‐1779年派駐法國的三名代表之一,把&ldo;爭取從歐洲列強得到援助&rdo;看著自己在法國的主要任務。自從1763年以來,法國一直伺機報復英國。北美局勢的動盪,無疑給法國提供了報一箭之仇的機會。不過,對法國來說,倘若僅僅因為對英國的深深怨恨,跟一個註定要失敗的國家結盟,對抗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那就太冒失了。法國不會為美國冒這樣的風險。如何援助美國,法國有自己的算計。
本來,一得到美國宣佈獨立的訊息,法國就建議西班牙一起承認美國,並在軍事上共同對付英國。可是美軍在紐約失利的訊息,又讓法國撤回了向西班牙的建議。在看不到北美勝利的希望時,法國只是暗中幫助。在薩拉託加這一決定性的戰役中,美軍十分之九的武器來源於法國。1777年12月4日,美國駐巴黎的使團獲知薩拉託加大捷的訊息。法國的政策從暗助轉嚮明幫。1778年2月,法國和美國正式簽訂同盟條約,承認美國獨立,接著法國向英國宣戰,並戰鬥到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為止。在簽約那天,富蘭克林興奮地說&ldo;我哪能敢指望在我這樣年齡中體驗到這樣的幸福呢?&rdo;法國和西班牙各自向美國貸款100萬兩白銀,法國還向美國派去成千上萬的援軍。
也許在英國許多人看來,解決美洲問題,不過是帝國的家務事,但是國際政治的內在邏輯卻容不得負責而有遠見的政治家去這麼看問題。分離運動或者戰爭,通常都是一場國際較量。古往今來,無論當事者主張什麼,而歷史的程序本身,往往很難擺脫這一法則。
富蘭克林在歐洲竭力所作的一件事,就是宣傳給美國軍事和財政援助符合歐洲列強利益。1777年4月26日,富蘭克林寫道,在美國反對英國的鬥爭中援助它,&ldo;其結果是美國正在迅速增長的大宗貿易將對列強開放,這種貿易將不像過去那樣只由大不列顛壟斷&rdo;。&ldo;如果允許恢復這種壟斷的話&rdo;,英國的威力將大為增強,以致於變成&ldo;一種世界上從來沒有見過的可怕的力量&rdo;。1779年1月,在富蘭克林、亞當斯和阿瑟&iddot;李三人簽名的信函,遞給法國外交大臣維爾熱納,信中稱,沒有什麼比向美國海域&ldo;派出一支足夠確保海軍優勢的強大艦隊&rdo;能更有效地使戰爭&ldo;迅速結束&rdo;的了。&ldo;這樣的海軍力量和美國軍隊一致行動,完全可能攫取並搗毀英國在世界的霸權&rdo;。
西班牙在1779年,荷蘭在1780年先後對英國宣戰,而俄羅斯、普魯士、瑞典、丹麥等國則在1780年組成武裝中立同盟。歐洲大陸的大國最後都站到了美國一邊,英國成了孤家寡人。用富蘭克林寫給兒子信裡的話來說,就是&ldo;整個歐洲都在支援我們&rdo;。不過從國際關係而言,這仍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問題,而是利益格局使然。
無論英國人高興不高興,形勢比人強。1781年,美法聯軍在約克敦獲勝。原本揚威海上的英國艦隊,也屢遭敗績。倫敦期望的勝利遙遙無期,而待在美洲的三萬大軍每天甚巨的耗費,實實在在。如果沒完沒了地持久戰下去,北美糾紛就會像慢性病一樣,吞噬和消耗著大英帝國的國力。畢竟,大英帝國並非只能在美國問題這跟繩子上吊死。倫敦面臨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