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在為于禁召開歡送會時,有人和于禁說:“於將軍,等你從樊城回來,你就會提拔成徵東將軍了,到時你得請一頓啊!”馬上有人不願意了:“誰說是徵東?我看是徵南!”徵東或徵南將軍,下一步再提拔就是驃騎將軍和大將軍了。看來當初王朗推薦于禁時說他“才任大將軍”,也並非完全的炒作。
可是,誰也想不到,于禁出事了,出大事了!
二 水淹七軍
“不是戰鬥”的戰鬥———
219年秋七月,劉備稱漢中王,授關羽假節鉞,關羽攻樊城。樊城,被魏國稱為“國之巨防”,處於南陽盆地的樞紐位置。由南陽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關中,樊城實已超出了區域性地域性而具有全域性性的意義。
曹操得知關羽進攻樊城,臉一下子塗上了蠟,幹黃幹黃的。他曾經領導過關羽,太清楚他的“萬人敵”能力了,他還清楚關羽帶了三萬多人,他更清楚鎮守樊城的曹仁手下只有幾千人馬。
“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黴焉”(明代謝在杭《五雜炬·天部》),是為梅雨。梅雨霏霏裡,樊城岌岌可危。樊城亟須救援,派誰去呢?當時,徐晃、張郃在漢中,張遼、樂進在合肥,“五子良將”中只有于禁可獨當此任。
曹操緊緊握著于禁的手,誠懇地說:“我把七個軍團,三萬人,都交給你了!”于禁頓時感覺曹魏的半邊天是他撐著。于禁出發了———于禁PK關羽,一場事關魏蜀力量對比的強強對話,一觸即發。三國軍民,睜大眼睛,翹首以待,等待一場龍虎鬥。或許,有人猜到了結局,但是誰也猜不到過程。這場魏蜀兩大高手的樊城論劍,竟然成了一次“不是戰鬥”的戰鬥。說它“不是戰鬥”,是因為于禁根本沒有抵抗就投降了,但是它確實是一場戰鬥,一場和和氣氣但窩窩囊囊的和平戰鬥。
《三國演義》當然不會錯過這場關羽為主角之一的大戲。《三國演義》
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關雲長放水淹七軍”,對於禁猛扔臭雞蛋,在三招之內就把歷史上的于禁糟蹋得一文不值。
第一招:乾坤挪移。《三國志·龐德傳》記載:“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仁使德屯樊北十里”,很明顯,當時龐德不在“七軍”之內,他本來就駐紮在樊城,後來奉曹仁之命到樊城以北十里駐紮,羅貫中把龐德從樊城挪移到許昌,讓他主動請纓和于禁一起出徵。還煞有介事地說曹操不信任龐德,龐德“免冠頓首,流血滿面”地向曹操表忠,又抬著棺材出征,以示忠勇。其實,曹操當時選的是將,不是演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如果懷疑龐德,就絕對不會相信龐德的“表演”。羅貫中把龐德挪移到于禁身邊,讓于禁主動投降,讓龐德寧死不屈。在龐德面前,軟骨頭的于禁更讓人鄙視。其實當時龐德在曹仁麾下,很可能和于禁連面也沒見過。
第二招:移花接木。關羽“刮骨療毒”是段家喻戶曉的佳話,其實是在鼓勵十三點醫生對二百五患者的違規操作。《三國演義》裡,那個給華佗帶來工作額的射箭人是龐德。《三國志》上僅僅是說:“羽(關羽)嘗為流矢所中”,“流矢”,就是亂箭,不知道是誰射的,當然不能說是龐德射的。《三國演義》移花接木,把那個射傷關羽的無名英雄,說成龐德,並且還特意強調,龐德射中了關羽後,于禁擔心龐德的功勞會超過自己,急忙鳴金收兵。這樣一來,大家都以為,要不是于禁得“紅眼病”,關羽就在龐德手裡就義了。
第三招:貪天之功。羅貫中筆下,關羽首先是氣象預報專家,預知漢水暴溢,然後關羽還是一個特牛的水利工程師,命人在幾天內截流,修建水利工程,等到洪水來時洩洪,於是就有了“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