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2 頁)
最後說一下趙國的各郡縣大吏,當然也包括其他&ldo;國&rdo;地區的郡縣大吏。
他們一般是四個結局:一是主動起義,像鄱陽縣令,沛縣縣令,會稽郡守‐‐當然後兩者未遂,被豪傑官吏殺了,二是不相應起義,或者來不及相應起義,被&ldo;少年&rdo;、父老們殺了。第三就好是像這裡的範陽令這樣,投降起義的諸侯軍,第四,就是堅守不降,忠於秦朝,譬如劉邦項羽屠城陽,大約就是因為城陽長官寧死不降了。
但是,從義軍蔓延速度甚快來看,第四種抵抗的,應該居少數。
這大約是因為,作為一個倉促建立起來的郡縣制帝國,它沒能強有效地籠絡好各地的官吏。而且,進攻郡縣城邑的是復國的勢力,而不是農民的勢力,也就是說,這些官吏和進攻者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他宣佈不當秦國的官了,當六國的官了,往往就可以保住原有的富貴和官位。而農民起義的話,他們與郡縣長官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所以這些長官也絕不會投降,只能拼命鎮壓。在秦漢之際的郡縣官吏,沒有對進攻者進行全力抵抗、鎮壓,譬如趙地就有三十城自動投降,也在解釋著這場運動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換句話來重複地說,為什麼這些官吏,不能像明末官吏對於李闖王那樣殊死搏鬥一番呢?那就說明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是在於被剝削壓迫的農民與地主階級政權之間的矛盾。如果這次起義主要矛盾是農民反抗地主階級政權的剝削,那這些官吏、豪傑應該大力鎮壓農民,如同李自成或者太平天國時代的地方官吏豪傑們自練&ldo;民團、鄉勇&rdo;以反擊農民義軍一樣。
清朝人張潮描述他的人生理想說 :生逢太平盛世,長在山青水秀的故鄉,地方官清廉有為,家境富裕生活優裕,娶到一位賢惠端莊的妻子,生了個聰明伶俐的兒子,人的一生,如果真的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說是太幸福美滿了。
相比於後代人們這種知足常樂、難得糊塗的人生觀,秦漢人是富於進取精神的,劉邦看見秦始皇就說&ldo;大丈夫當如是&rdo;,陳勝說他有&ldo;鴻鵠之志&rdo;,陳餘在趙地走了一圈,就有了很多豪傑為了&ldo;成割地有土之業&rdo;而隨他起事。秦漢之人的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是遠遠超過了後代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匈奴等異族眼中的漢朝人,跟後代遼、金、矇眼中的宋明時代的中原人,有那麼大不同的原因‐‐雖然從綜合國力來講,宋、明也許比漢朝還要強,但是宋明的強悍性卻沒有漢朝大,就是因為人們普遍不如秦漢人有進取精神。
第十章 項羽掐斷大秦最後一口氣(13)
有進取精神的人太多了也不好。陳勝派向趙地的他的&ldo;故人&rdo;武臣,也是一個不願做池中之物的,他在趙地自立為王。這是張耳、陳餘的建議。
當時,陳王勝(這是時人對陳勝的尊稱)派到各地略地的諸將,高高興興回來報功的時候,往往得到的是&ldo;人事主任&rdo;和&ldo;考核專員&rdo;朱房、胡武兩位先生的讒言,往往竟被陳勝殺了。所以張耳、陳餘勸武臣不要回去,他們又說:&ldo;陳王從蘄縣起事,剛剛到了陳城,就稱王了,看出來他並不想立六國之後。將軍您以三千人攻下趙國數十餘城,趙國這麼大的地盤,也是需要一個王來填震的啊。您不如立自己的兄弟為王‐‐這樣顯得你沒有私心,或者呢,找到趙國王族之後,總之是時不我待!&rdo;
武臣想了想,乾脆自己立為趙王了。在這一點上,他跟陳勝一樣不客氣,結果也和陳勝一樣慘‐‐秦漢之際,第一批稱王的,基本都死了,因為他們是靶子,最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