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2章:一文成名天下知(第2/2 頁)
,有大才啊!此文不是在講新政之敗,而是在糾錯,糾變法之錯,糾大宋官場之錯,越看越覺有深意,不行不行,我定要將感受寫下來!”
歐陽修滿臉興奮。
自出使河北以來,歐陽修先後寫出了《河東奉使奏草》《河北奉使奏草》等系列文章。
其身不在朝堂,但言論卻總能在朝堂飄蕩。
他對寫文章有癮,乃是大宋朝最具攻擊力的鬥士,看到此文,他只遺憾此文不是出於自己之手。
……
兩浙路明州,鄞縣,一方田埂旁。
一名頭髮髒亂、衣衫上滿是油汙、年約二十來歲的青年,坐在一塊土旮瘩上。
一邊啃著一個冷饅頭,一邊閱讀著蘇良的《駁條陳十事書》。
“不愧與我王介甫為同科進士,景明兄真乃國之棟樑,改革變法,不可先行吏治,若讓我來主持,必然從民間財賦入手!”
其語氣篤定,形象雖邋遢,但聽其說話,便知不是普通人。
他不是別人。
正是與蘇良位列同一進士榜的王安石。此刻的他,正在鄞縣當知縣。
……
與此同時。
在眉州眉山的一座宅院內。
一名中年儒士將兩份《駁條陳十事書》分別放在兩個孩童的面前,手拿戒尺。
“軾兒、轍兒、你們今日的功課便是背誦並默寫此文,為父晚上來檢查進度,切記,一字不可拉,即使不懂,也要記在腦子裡!”
小蘇軾和小蘇轍翻看著這篇近九千字的長篇大論,不由得都鬱悶地撅起嘴巴。
兄弟二人默默記下了一個名字:蘇良。
……
很快,趙禎便收到了范仲淹和富弼的請辭書。
趙禎就坡下驢。
免去范仲淹參知政事之職,命其知邠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
免去富弼的樞密副使之職,命其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
二人皆有興邦安國之才。
與其讓他們在朝堂內鬥,還不如放在邊境發光發熱。
……
這幾日。
蘇良作為汴京城的當紅辣子雞,明顯感覺到了不一樣的氛圍。
多名與他並不相熟的官員邀請他品茶喝酒。
外地一些只有過一面之緣的官員也給他寫信敘舊情。
臺諫那些曾不怎麼搭理蘇良的小吏,隔著百米遠都開始朝著他熱情地打招呼。
甚至,一向不喜他的王拱辰和錢明逸也對其點頭露笑臉,不時稱呼一聲:景明老弟。
蘇良二世為人,自知在官場上最不能做的便是:飄。
他一如往常。
準時點卯,放衙便回家。
除了偶爾與包拯喝頓小酒,聊聊閒篇,幾乎不外出交友。
家有嬌妻的他,根本不喜歡外出應酬。
……
十二月初五。
中書下達詔令,命蘇良兼任經筵官,任崇政殿說書。
這一次,朝堂之上,無人反對。
不過當下已是臘月,經筵已停,到二月份才會重開經筵。
趙禎此舉,意在讓蘇良多領一些俸祿,算得上對其的一種獎賞。
趙禎提倡節儉,但對官員們的獎賞從不吝嗇,這是大宋帝王慣常的做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