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酒高堂,悲歌臨觴 128 軍師聯盟(第1/3 頁)
事情還要從一個月前說起。
自從得到夢中傳承之後,即便以郭嘉的城府都很難做到處變不驚。經過幾日的糾結,郭嘉決定還是親自去趟夢中所言的地點,前去確定下夢中所得,是否真實。
由於此事頗為重要,甚至說關係到整個中原的生死存亡全系在四人身上,郭嘉並不敢輕易告訴其他人,便推說有事需要出去處理,大概得月餘時間便可返回。
曹操對郭嘉本就信任,也沒有過多追問便欣然應允。
很快,郭嘉便日夜兼程,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到此行的目的地——徐州琅邪臺。
當看清眼前的情景後,郭嘉便信了大半,畢竟郭嘉本就是第一次來琅邪,然而這裡的場景卻與夢中一般無二。
琅琊臺在渤海間,琅琊之東。
琅琊臺非高山峻嶺,只有183米,因形狀如臺,故被冠以“琅琊臺”。另有傳說,琅琊臺很久以前住著兩戶人家,兩家人同一天添了喜,兒子起名叫琅哥,女兒起名叫琊姑。後來惡人要抓漂亮的琊姑,琅哥挺身而出。面對追兵,兩人跳入大海。跳海處冒出一座兩山緊緊連在一起的山峰,當地人說這是琅哥和琊姑變的,後來這山就叫“琅琊臺”。
到了春秋時期,越滅吳,越王勾踐欲稱霸中國,遂於勾踐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觀臺以望東海。秦統一六國後,始皇南登琅琊,徙民三萬戶琅琊臺下,重作琅琊臺。此後,琅琊臺這一名稱便名垂青史。
現如今雖說處於戰亂時期,但仍有不少文人士子來此處觀摩,站在山腳下,遠望前方並不算巍峨的琅琊臺,四周海風吹過,揚起長髮及衣角,郭嘉浮躁的內心也逐漸變得清明沉靜。
畢竟此時人多,郭嘉倒也沒急於去夢中指引的那處隱秘洞穴,而是隨著稀稀落落的人群,向著山頂行去。
站在山巔之上,遠眺四周一望無垠的大海,碧波萬頃,心曠神怡。
”東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東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闥兮。在我闥兮,履我發兮。”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正在郭嘉引用詩經齊風.東方之日感慨之際,忽然聽到身邊之人用關雎前來嘲諷,不由得皺眉不悅。正要說些什麼,卻覺得之前還算喧鬧的山巔寂靜無聲!
回頭望去,發現周圍已然空無一人,只剩下先前說話的老者,依舊立於山巔之上,遙望遠方一望無垠的海水。
似是感受到了郭嘉投來的目光,老者緩緩轉身,面向郭嘉,抱拳一揖,開口道:“奉孝...別來無恙?”
郭嘉看著老者,先是皺眉沉思,隨後瞳孔猛然收縮,以郭嘉之城府都忍不住話語有些顫抖。
“你...你是賈詡?賈文和?你...你怎會在此?”
賈詡搖搖頭,輕聲說道:“此處人多嘈雜,奉孝借一步說話!”
半個時辰後,兩人來到一處密林之內,百餘人分散周圍警戒。
賈詡開門見山地說道:“奉孝來此,可是為了御龍四子之事?”
郭嘉點點頭,隨後鄭重的看向賈詡問道:“敢問文和先生也是御龍四子之一?但…”
“奉孝是想說,根據你得到的傳承中所講,御龍四子均負責守護各自陣眼,互相併不知情,是也不是?”
見郭嘉沒有回答,只是眼神戒備的看著自己,賈詡微微一笑,隨即表情逐漸凝重,從懷中掏出一卷不知名獸皮,遞給了郭嘉,並開口道:“奉孝一看便知…”
郭嘉接過獸皮,入手輕若無物,皮雖薄,但卻能清晰的看到上面的字跡…
(ps:文筆有限,見諒見諒!)
“文和臺啟:
如見此信,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