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十六的月圓之夜,我便渾身忽冷忽熱,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剜肉剔骨,扒皮抽筋,說不出來的痛苦,爺爺試了許多方法,也不見效果。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家裡一直陰氣沉沉,村長忙裡忙外,張羅著給奶奶燒七。爺爺沒有把奶奶的遺體打撈上來,他說那山頭的風水已經改了,如今是一塊風水福地,奶奶葬在那裡也是好事,等他百年之後,也要在這裡陪奶奶。
燒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喪殯習俗,自卒日起,每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製祭奠,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週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札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蜡、金銀鬥等祭奠。
“燒七”若與夏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謂之“衝七”或“犯七”,認為亡魂“逢七有災,衝七有難”。在我們這裡,除認為“衝七”是忌期外,還以“燒七”與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雲:“逢七逢八,銅錘鐵釵;燒七燒九,閻王請吃酒”。
奶奶去世那天正好是六月二十九,頭七是七月初七,三七又是七月二十八,末七卻是八月十九。爺爺看著老黃曆不停地皺著眉頭,村長問他他什麼也不說,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一連幾天都沒有吃飯。
等他出來的時候,整個人形容枯槁,看起來就像是老了十歲不止,尤其是他的眉毛,眉梢竟然長了好些根長眉毛,約有兩公分末梢發白,斜斜的沖天而起。可他眼神卻精光熠熠,晚上便跟村長合計了下,事情結束後,就準備離村搬到鎮上去住。
村長也對這裡心灰意冷,便也決定跟我們一起,這村長不做也罷。他對這幫貪財勢力的村民懷著怨恨,可爺爺卻勸他不要執著,要看淡生死,死不是終結,萬物都在輪迴當中。
可惜,村長很明顯和我一樣,並沒有聽懂爺爺的話,不過他和我不一樣,他對爺爺向來唯命是從,所以什麼也沒有多說。
奶奶的喪禮結束了,村裡人也在議論紛紛,說說命硬,剋死父母,又剋死了奶奶。這話傳到了我耳朵裡的時候,我特地問了爺爺。爺爺別聽這幫長舌婦人瞎說,他還說我爹媽都沒事,只是沒回來,總有一天,我會見到他們的。
幾個月後,家裡東西安置好了,爺爺便帶著我和村長進了鎮上,搬進了他早年就買下來的一間屋子裡,自此,我們便離開了黑泉村。
這裡是名堂鎮,整個鎮中心不過也就東西和南北兩條街道,記得剛剛到這裡的時候,我還沒從奶奶去世的傷痛中走出來,那天晚上。村長他給我們做好了飯菜,結果我們三個人對著一桌子的飯菜一言不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