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5 頁)
母隼賢肥牽涸骯�㈢怖錛盡⑾幕乒��f(l)陸)裡先生。
(5)沮(j(舉):停止,終止。
(6)以上事參見《史記·留侯世家》。
(7)議:建議。這裡是謀劃的意思。
(8)勁:加強。這裡是使用的意思。
(9)易:改變。這裡指丟掉太子地位。
【譯文】
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幹木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並不是法制的功效。這一功效是特殊情況,不能經常實行。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麼,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麼呢?養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考察秦國強盛,能因為你有法制就不攻打嗎?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並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並非不強,然而戰不勝,甚至於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麼用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怒,而小孩講究禮節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魏國有法制,秦國肯定不會害怕,就象小孩持刀,孟賁不會躲避一樣。魏文侯到里巷對賢者表示敬意,不僅僅是小孩似的講究禮節畢恭畢敬。照理,力量弱小就該講究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揚威力。秦國靠軍隊強大,威力無窮戰無不勝,卻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幹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看來,敬重賢者,是弱國的法制,這樣力小能得到強有力的幫助。說敬重賢者不是法制的功能不能經常推行,怎麼行呢?漢高皇帝議論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立即召見張子房來出謀劃策,張子房教太子用謙恭的態度去迎請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髮隱士,並送給厚禮。高祖看見了他們,心中廢掉太子的意思就消失了,這樣太子的地位安穩了。假使讓韓非為呂后出謀劃策,上策不過極力勸阻,下策不過使用武力,以此來穩定太子自己的地位,實際是採取自殺的辦法,豈只是丟掉太子的地位!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髮隱士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幹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
【原文】
29·6治國之首,所養有二:一曰養德,二曰養力。養德者,養名高之人,以示能敬賢;養力者,養氣力之士,以明能用兵。此所謂文武張設、德力且足者也(1)。事或可以德懷,或可以力摧。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徐偃王修行仁義(2),陸地朝者三十二國(3),強楚聞之,舉兵而滅之。此有德守,無力備者也。夫德不可獨任以治國,力不可直任以禦敵也(4)。韓子之術不養德,偃王之操不任力,二者偏駁(5),各有不足。偃王有無力之禍,知韓子必有無德之患。
【註釋】
(1)張:設,設定。且:遞修本作“具”,可從。
(2)徐偃(y3n演)王:參見5·4注(2)。
(3)陸地:這裡泛指各地。
(4)直:獨。
(5)偏:不平均。駁:不純,不正。
【譯文】
治理國家的辦法,所積蓄的東西有二個:一叫培養德操,二叫培植武力。培養德操,就是供養名望極高的人,以表示能敬重賢人;培植武力,就是供養力大的人,以表明能用兵打仗。這就是說文武都採用,德操武力都具備。戰事或者可以用高尚德操來感化,或者可以用強大武力來征服。外部要用德操來樹立自己,內部要用武力來裝備自己;仰慕高尚德操的人可以不戰而折服,抵毀德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