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況才得到了改善。幾天後,史彬三人要離開,建文帝和他們抱頭痛哭一場。建文帝還特地向三個人交代,今後不必再來了,一則因為道路艱險,二則關津盤查特別嚴密,容易暴露身份。
永樂十年三四月間,一直隨從建文帝的楊應能、葉希賢也相繼病逝,建文帝收了一名弟子,賜名“應慧”。
永樂十四年六月,建文帝腳病發作,這時,在身邊的唯一一個跟著他逃亡的大臣程濟,冒著危險進城賣藥回來,給建文帝治療,建文帝才痊癒。
越來越艱苦的流亡生活,使建文帝感到自己隨時都會死掉,為了是自己的這段經歷,不被歷史湮滅,便口述流亡的經過,由程濟筆錄,寫成《從亡傳》,建文帝還親筆寫了序言,然後讓程濟藏在山岩中。此後幾年,建文帝奔走於雲南、貴州、四川之間。
永樂十八年十月,在程濟的陪同下,建文帝登上了峨嵋山,賦詩一首,其中兩句為:“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這位曾經擁有天下的皇帝,竟然落到這種地步,怎麼能不感慨萬千呢。
永樂二十二年二月,隨著時間的流逝,對建文帝的搜捕行動,也稍稍寬鬆一點了。於是建文帝開始向東遊歷。到了十月,他在旅店遇到了、前來看望他的史彬。史彬還關切地問起了建文帝的身體狀況,建文帝說自己“近來強飯,精爽倍常”也就是說自己胃口好,精神也不錯。
然後,建文帝跟著史彬下江南,來到了吳江的史彬家中,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件差點釀成大禍的意外。
就在建文帝在史彬家,安心住下的時候,史彬的堂叔史弘,沒有提前打任何招呼,突然從從嘉興趕來,當他進入侄子史彬家時,發現一個老和尚正坐在屋裡的大堂上,並且這個老和尚,讓他覺得非常眼熟。
便問站在傍邊,有些驚慌失措的史彬:“大師從何而來?”
史彬在慌亂中,竟然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史弘倒是沒再問,而是把史彬拉了出來,然後悄悄的說了一句、讓史彬嚇的魂飛魄散的話:“此建文皇帝也”。史彬連忙結結巴巴的矢口否認,史弘篤定的說,自己曾經在東宮親眼見到建文帝,並且建文帝還救過他的命,算是他的救命恩人。
史彬看實在瞞不過去了,於是只得如實相告。但他知道,自己窩藏建文帝,可是禍滅九族的罪,要是自己的這個堂叔去告發,後果不堪設想。沒想到,這個史弘也是個有情有義的正人君子,並且還是個忠臣,聽完連忙來到建文帝的面前,倒頭便拜,並痛哭著問建文帝的近況。建文帝心如死灰般平靜的說:“多虧了這些一同流亡的大臣們照顧,供我衣食,我才得以周旋於險阻之間。二十年來,戰戰兢兢,今日想來,可以終老了吧!”隨後在史弘的陪同下,遊覽天台山,到寧波渡蓮花洋。
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在這幾十年裡,成祖朱棣死,仁宗即位,不到一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十年後英宗即位。皇帝已經更換了好幾個,對建文帝來說,政治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寬鬆了,是他再現真身的時候了。正統五年(1430年),正在廣西的建文帝對程濟說,我決意東行。
建文帝因為出身皇家,明太祖朱元璋對於這個皇孫的教育,也極為重視,為他找了當時一流的大儒,給他上課。建文帝自己也酷愛讀書,並且文采出眾,而從天下至尊的皇帝,淪為亡命天涯的逃犯,這其中的落差和痛苦,一般人難以想象,這種特殊的經歷,也時常讓建文帝承受這巨大的心理煎熬,而詩是他抒發這種極度痛苦的一種最常用方式,所以他有很多詩作,其中一首為:
流落西南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