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2 頁)
o;克拉克軌道&rdo;。
1986年,克拉克被美國科幻與幻想作家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grand aster award)。
=================
在廣袤的太空和數千顆行星中,沒有人會來分擔我們的孤寂。那裡或許有智慧,或許有權力,茫茫宇宙中或許有巨大的機械……它們或許正徒勞地注視著我們這裡漂浮的殘雲,它們的主人渴求伴侶,一如我們的渴求。然而,對於生命的本質、演化的原則,我們已經有了答案。在宇宙之中,地球之外,再也沒有別的居民……
‐‐勞倫&iddot;艾斯利,《宏偉的航程》(1957)
我寫了一本邪惡的書,內心卻如羔羊般純潔。
‐‐梅爾維爾致霍桑 (1851)
作者的話
這部小說的創意來自近三十年前的一篇同名短篇故事,目前已收入我的文集《天空的另一面》。但真正激勵我創作的是近年來在電視和電影裡泛濫的太空歌劇,這是一種反面的激勵,應該叫什麼來著?反激?
請別誤會:我很喜歡《星際迷航》,喜歡盧卡斯和史匹柏的那些氣勢恢宏的作品,其他不怎麼有名的我也喜歡。但嚴格來說,這些作品都屬於奇幻,不算科幻。現在我們差不多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在真實的宇宙中,我們永遠都無法超越光速。即便是相距最近的恆星系,中間也得隔上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光年。沒有什麼曲速引擎能讓你在今天這集飛到這個星系、下禮拜的那集又飛到另一個星系。造物主的專案計劃不是這麼制定的。
在過去十年裡,科學家看待地外智慧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出人意料的改變。這個課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一直遭人輕視(除了一些可疑的人物,比如科幻小說家),直到什克羅夫斯基和薩根在1966年出版《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情況才扭轉過來。《生命》一書堪稱里程碑之作。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