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神明人間辦事處:刺桐城-泉州(二)(第2/3 頁)
,憑藉他的能力和抱負,在唐朝滅亡後,成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的開國之君,王審知和他的兄弟也被稱為‘開閩三王’。”
(查資料顯示,這王審知三兄弟可不是普通人,秦名將王翦後代,琅琊王氏士族。)
“當今的泉州,有不少市民的祖籍都是河南固始的,這些都是當初開閩三王的後代子孫。”
別看現在南方經濟發達,但在中華文明誕生到北宋之間,中原地區一直都是中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
伴隨著戰亂、政局動亂、人口、政權所作在地的變遷,三次衣冠南渡導致大規模的文化、經濟中心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此後江南的富庶程度開始超越中原地區。
但說句糟心的話,如果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民眾是絕對不會拋棄自己的家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載“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短短十四個字的背後,是幾千萬人踏上遙遠、未知且漫長的南遷。
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這一路上,不知道倒下了多少人。
這是陳灝無法想象的畫面。
隨著講解員悠悠的解說,陳灝和顧南溪也沉浸在泉州的歷史變革中。
泉州博物館的歷史展覽分為四部分:早起開發、刺桐崛起、東方第一大港和泉南雄風。
前兩個還好,到了第三部分,一個“馬可·波羅”人名吸引了他的目光。
眼前牆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抵達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泉州),在它的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船舶裝載商品後,運到蠻子省各地銷售。
運到那裡的胡椒,數量非常可觀。但運往亞歷山大供應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見絀,恐怕不過它的百分之一吧。
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
(摘自《馬可·波羅遊記》陳開俊等譯第2卷第82章)
現代年輕人或許對馬克·波羅這個人名不會陌生,畢竟是某著名遊戲的射手角色。
但可能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位世界著名旅行家、義大利威尼斯商人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末曾來到泉州。
一旁的顧南溪看了眼陳灝,思考片刻後:“其實在馬可·波羅來到中國的4年前,一位義大利的猶太商人雅各曾來到過泉州,並寫下了《光明之城》一書。”
(光明之城指的是雅各對泉州的稱呼,查資料的時候,一些大v博主說光明之城是馬可·波羅提出的,真是離譜……網上不實資訊太多了。)
陳灝聞言,本來是想問“你咋知道?”,但忽然想到顧南溪的高學歷及學識,改口道:“你看過?”
“昂~”
顧南溪想了想,緩緩念道:“我記不大清了,按著記憶大概給你念一段。”
“這是一個無比繁華的商業城市,街道上擠滿了潮水般的人流與車輛,成千上萬的貨車馬車不停地穿來穿去,刺桐城中的人口多到沒有人知道他的數目,在城裡居住著世界各地的商人。
人們能聽到一百多種不同的口音,這裡的商店數目比世界上任何的城市都多,商店裡有各種各樣的珍貴的商品,香料、絲綢、珠寶、酒、還有香薰等等。
如果沒有目睹這一場景,我簡直無法相信……”
(摘自雅各·德安科納《光明之城》)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申遺成功的專案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藉著顧南溪婉轉動人的聲音,陳灝神情恍惚。
他的眼前彷彿出現這樣的一幕畫面:
刺桐港邊停著幾百艘外形奇異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