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2/5 頁)
家科技獎和自然獎的幾乎都是院士,拿他們做類比,這是捧殺,還是嘲諷?
楊順有點煩了,他反正是毛頭小子,說錯話了也不怕得罪人:“蔡教授,您一下子無法做出判斷,一下子又有點研究價值的,我聽不懂啊。科技獎也離我太遠了,您有話就直說吧。”
蔡教授終於露出真面目了:“我建議這個專案最好交給保密單位來做,就像當年的抗瘧大會戰一樣,青蒿素專案就是國防牽頭!當然,這是葉教授和楊同學的心血,或者讓我們的一些保密單位研究員加入到這邊來,也是可以的。黃局長,您慎重考慮一下。”
呵呵呵呵……
楊順這邊差點掀桌子了,原來坑挖在這裡呢。
學術界很黑大家都有心理準備,但吃相這麼難看的,還真是聞所未聞,太不要碧蓮了,真的,臭不要臉的。
黃副局長笑了笑,沒表態,而是和劉科長低聲交談著,兩人附耳,其他人不知道在說什麼。
蔡教授滿臉微笑,看著四周,看似老眼昏花,但內心比恆河猴還要精明,他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而且,他很擅長做這種事。
很快交談結束,黃副局長說道:“今天我們就到這裡吧,葉教授,你們先繼續做研究,這份材料我帶回去研究研究。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可能會多次派人過來,希望你們不要嫌麻煩。”
葉青站起來,和他握手:“沒事,來之前提前打聲招呼就行。”
等考察團離開,三人面面相覷。
葉青無力地坐在椅子上,揉著太陽穴,頭疼的厲害。
陳浩走來走去,冷笑,氣憤,抱怨。
楊順在發呆,他想的是,cat…酮的含量決定了它的成本,在催生後的貓薄荷裡,含量沒有荊芥內酯那麼高,但也不太低,他的成本其實不高。
那麼這樣就好辦了,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管那些蔡教授,王教授,李教授他們怎麼蹦,只要楊順控制了原材料,就完全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他提到了青蒿素,咱們要以史為鑑。”
葉教授靠在椅背,幽幽地說了一句。
楊順和陳浩都看著他,葉青說道:“我前年回國,一部分原因就是被屠教授激勵,她在諾獎感言中說,青蒿素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它是整個華夏科學界在中醫藥上共同努力的結果。”
青蒿素歷經四十餘載,成為華夏現代製藥界的一段傳奇。
歷史記載,最初是因為樾戰,山區瘧疾猖獗,部隊有強烈的抗瘧需求。
華夏那個時候正好在發生神秘事件,百廢俱興,當時政府只保留了核武器,以及抗瘧這兩個專案,科委,後勤部,國防,衛生,化工,中科院,某部隊,一大堆單位都來了,而且多次變更,組長換了好幾茬,牽頭負責的單位一直在變化。
這個專案,參與研究的單位極多,全國幾十個科研機構,這是一場具有時代特色的“抗瘧大會戰”,“全國一盤棋”,舉國之力研究對策。
因為時代的特殊性,以行政命令當選組長的屠教授,實際上很難服眾,她在研究成果的貢獻度上也是有分歧的,畢竟青蒿素的發明如同接力棒一樣,持續了幾十年,是很多科學家一起做出的貢獻,不是她一個人,這點在現代學術界是共識。
所以,屠教授獨獲諾貝爾獎,作為國家榮譽沒毛病,這個獎不可能頒發給100個華夏科學家,而且她對青蒿素的貢獻確實巨大,即使在有些地方不能服眾,但瑕不掩瑜,牛頓也站在一群巨人的肩膀上。
只不過呢,每個華夏的巨人,都是一個大山頭,所以嘛,大家都懂的,就不多解釋了。
“屠教授說,華夏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華夏科學家應當努力發掘。我也認為對傳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