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部分(第3/4 頁)
甄宓臉上沒有一絲的表情,平靜地道:“大王只是太過關注左邊大龍的生死,右邊白棋雖然構築了大模樣,但棋勢薄弱,生死未定,大王如能棄子爭先,未嘗不能反敗為勝。”
曹操哈哈大笑道:“愛姬果有見地,以棋喻世,妙極!孤很想聽聽你對天下大勢的看法。”
甄宓垂首道:“賤妾不通軍事,豈敢妄言天下大勢。”
曹操道:“此間又無外人,你姑且言之,就算說錯了孤也不降罪於你。”
甄宓恭聲道:“遵大王之命。自董卓以來,諸侯並起,割據四方,紛擾天下,然時過境遷,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劉璋這些豪傑紛紛被剪滅,此正應了一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語,今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勢,大王一統北方,兼跨冀青幽並豫兗司雍之地,甲兵百萬,三分天下已得其二,江東孫權蟄居江東,僅依長江水險苟延殘喘,此誠不足為慮也。唯劉澤虎距荊淮交益,攜兵北出秦嶺,鯨吞隴右,兵圍長安,此人乃大王之勁敵也,此人不除。大王必難一統寰宇,澄平四海。”
曹操點頭道:“愛姬言之有理,方今天下能與孤一爭長短之人,便是劉澤,只嘆當年未聽文若之言,方有此事。悔不當初。”
甄宓道:“當時為形勢所迫,大王也是情非得已,此一時彼一時也,悔之無益。劉澤集重兵於關隴,對長安是志在必得,又兼佔領潼關,以險據守,就算大王傾全力而救長安,也只怕未必能打得通潼關要道。既然明知事不可為。大王何不改變一下策略,劉澤重兵在關中,其治下的荊襄江淮守備薄弱,大王此時興兵南下,必可直搗武昌。此時劉澤身處西北貧瘠之地,軍糧供給全部依賴荊楚之地,大王如果攻下荊淮,必可掐斷劉澤大軍的糧草供給。關隴久經戰亂,極是荒涼。劉澤就算拿下關隴又能有何作為,受困於糧草匱乏,軍心渙散,必不能久持,彼時大王再回軍西進,天下大勢便可定矣。”
曹操面露沉思之色。不得不說甄宓的這個建議有極大的誘惑力,這也符合曹操一貫的西守南攻的戰略意圖,但曹洪被困在長安,如果不救的話,便有傾覆之憂。曹洪可是曹操的從弟,又是追隨曹操多年的心腹愛將,如果見死不救的話,恐怕要寒了諸將之心,故而曹操躊躇未決。
甄宓道:“此乃天賜良機,有曹洪將軍在長安的羈拌,劉澤此時便是有東進之心也是無力為之,大王可趁勢南下,全取荊淮之地,如果被劉澤搶先一步佔領長安,兵臨函谷,許都洛陽亦在其威脅之下,良機盡喪,大王必悔之晚矣,此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望大王三思。”
曹操沉吟許久,道:“愛姬言之有理,不過此事孤還得與眾臣議過才可定奪,你且退下,孤自有計較。”
甄宓面上隱隱含有一絲失望之色,不過她也沒有再說什麼,施了一禮,嫋嫋而退。
軍情緊急,曹操也不敢耽擱,急召眾文武官員來大殿議事。
郭嘉在徐州戰死,荀彧因為勸諫曹操進位為魏王失敗之後憤而自殺,曹操身邊最頂尖的兩名謀士先後離世,讓曹操的智囊團大受損失,雖然說還有程昱、荀攸、劉曄、滿寵、陳群這些重要的謀士,但郭嘉和荀彧的地位幾乎是無可替代的。
眾文武顯然都得到了關中那邊的訊息,不過是否救援關中,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立即派兵進攻潼兵,以解長安之危,另一派則主張不救長安,趁荊襄空虛之際,大軍南下攻打荊州。主張出兵關中的認為關中乃是根本,萬萬不容有失,主張南下的則認為潼關易守難攻,如今靖軍在潼關設重兵防守,魏軍就算強攻的話,也未必能攻得下潼關,與其與劉澤相爭與關中,倒不如趁虛南下,襲取荊襄。
兩派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把曹操吵得都頭痛了。
這時,殿外有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