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3/4 頁)
錢也投入到軍火購買上,從國外買比自己生產要便宜多了。結果除了山西閻老西有點種田的意識,發展得稍好一點,其他軍閥佔領的地方不但工業沒有發展起來,原來從清朝繼承下來的一點點薄弱的基礎工業,也都全荒廢了。
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勢力你方唱罷我登臺。數十年來,國內一直處於兵荒馬亂的局面,也直到建國後,才開始正兒八經地搞起工業來。
但要在一貧如洗的新生國家,啥都沒有的情況下從頭搞工業,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沒有錢、沒有技術、沒有高素質工人,東北、山西還有一點點工業基礎,但受戰亂影響,也破敗不堪。大批目不識丁的文盲,連什麼是機械化大生產都不知道。僅僅是將這些基礎夯實,就飛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用了三十年時間,總算培養了上百萬大學生、技術人員,幾百萬基本可以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工人隊伍,從蘇聯搬來了一套可以自我升級的關鍵重工業專案。這樣艱難的起步,能夠在某些方面追趕且接近國外先進水平,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能苛求更多麼?
唉,萬事開頭難,再難也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行。
舒雨菲已經將報告拿了回去,在桌面給她專門配置的辦公電腦上,開啟中文文書處理系統,用一根手指,一戳一戳地艱難輸入著申請內容和撥款金額,郭逸銘還在茫然地望著對面牆壁。
材料,材料!
倒底搞不搞呢,是現在搞呢,還是再等等?
郭逸銘不想太早就大張旗鼓地把材料科學搞起來,他本來有自己的一個計劃。雖然他從事的是電子材料研究,但大學時也上過材料課,對金屬材料並不完全陌生。雖說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也沒有完整的工藝流程,書本得來終是淺,但準確的配方、對製造工藝關鍵環節的重點說明、一般性的製造裝置介紹,足以讓他按照正確的路線走下去,效率絕對是遠遠超過國外同行,趕上並超過對方也是可以實現的。
畢竟材料科學是最難進步的科學,全靠長期持續不斷的時間、資金投入,並隨著總體科技水平的進步,而緩慢躑躅前行。
中國歷史上用了上千年,才最終完善了青銅器的冶煉製造,又用了一千多年,鐵器才得以推廣。但直到清朝末期,仍只能小規模煉製少量鋼材,大規模冶煉鋼鐵,仍然困難重重。這是國內,國外也不見得好太多。歐洲直到十八世紀中期以前,鐵的製成還非常困難,價格居高不下。到了十八世紀下半葉,才隨著煤焦化技術和鼓風技術的進步,使得鐵冶煉開始迅速推廣。
又過了差不多100年,才因為空氣吹煉法,使得鐵中的雜質含量越來越少,從而製成了鋼。
可以說,單獨的材料進步,那是不存在的!
材料科學的進步,從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自我進化的學科,沒有其他學科的支援,材料科學就是空中樓閣。紙面上的理論再好看,也華而不實。材料科學就是隨著整體科技水平的發展,用極為緩慢的速度,一點一點向前龜爬,沒有足夠的時間積累和海量資金投入,想發展起一個門類齊全的材料科學,那就是白日做夢!
而材料科學的進步,又反過來推動和制約其他學科的進步。
所以這就是一個相互推動,又相互制約的發展模式。沒有其他學科的進步,材料科學就沒法發展。但沒有材料科學的發展,其他學科進步到一定時期,便會停步不前,必須要停下來等待材料科學跟上來了,才能繼續取得成果。
以刀具為例,刀具材料就是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一步步慢慢進步的。早期的刀具,大都是青銅製造,但沒有青銅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刀具就不可能出現。發展到青銅刀具以後,接下來就又只能漫長的等待,等待冶煉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隨著鐵冶煉在十八世紀下半葉開始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