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第2/3 頁)
清以來的中國人繼續以夾雜著緬懷和悲傷的深切情懷,來檢視這個悲劇。在長達一個世紀中國屈辱的辛酸記憶當中,圓明園被外國軍隊焚毀,特別令屈辱者感到傷痛。
雖然一再有人建議要恢復圓明園昔日的風光,以洗刷過去的屈辱,但一直無法做到。要重建這座失落宮苑的雄心壯志之所以從未能實現,除了需要巨額經費之外,也因為昔日的園藝技巧,多已失傳,幾乎是不可能再恢復它舊日的風貌。這個園子可是清朝在極盛時,花了一個多世紀時間的經營,才宣告完成。如果說圓明園代表一個強大帝國的驕傲,那麼帝國衰弱之後,還要來修復這座偉大的宮苑,就像要恢復帝國一樣地不可能。近年為了旅遊觀光而在原址重建的幾座新建築,無論在設計上還是手藝上,都顯示出瑕疵,讓人對正在失傳的技巧更感到憂心忡忡,恐怕用來創造這座壯麗宮苑的熟練工藝,可能就此已消失於天壤間。
由於恢復這座&ldo;失樂園&rdo;的希望至微,我們大概只能從過去的記憶當中來欣賞它的壯麗和風光了。但即使是回憶,也正在快速消失之中,尤其是有關圓明園的英文文獻。馬隆(carollalone)在1934年出版的historyofthepekgsurpalacesunderthech読ngdynasty和丹比(hopedanby)在1950年出版的thegardenofperfectbrightness兩書之後,還沒有嚴謹的新論著發表,而這兩部著作就學術研究而言,難稱嚴謹,因而許多當代西方漢學家未能準確理解這座偉大的帝王宮苑,並不讓人驚訝。莫里斯&iddot;亞當(auriceada)在其1936年出版的著作l誒euverarchitecturaledesanciensjesuitesauxviiisi廲le(thearchitecturalworkftheoldjesuitstheeighteenthcentury),曾誤將圓明園視做&ldo;18世紀耶穌會教士的建築&rdo;,而近年法國學者皮拉索裡特&iddot;梭史提梵斯(perazzoli-t誗erstevens)在1988年出版有關圓明園的論著,仍然把&ldo;西洋樓&rdo;誤作圓明園。史景遷(jonathanspence)在他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裡,居然也說:乾隆任命耶穌會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去完成圓明園這座位於北京郊區,建立在湖濱公園的雄偉歐式夏宮。事實上,由耶穌會傳教士設計的所謂西洋樓之歐式宮殿,僅僅是圓明園內很小的一部分;以&ldo;夏宮&rdo;來稱呼圓明園,也不恰當,因為自雍正(在位期間1723‐1735)以來,清朝皇帝都沒有特別把這座宮苑當做避暑之處。其實,圓明園是前後五朝皇帝,分別是雍正、乾隆(在位期間1736‐1795)、嘉慶(在位期間1796‐1820)、道光(在位期間1821‐1850)和鹹豐(在位期間1851‐1861)長年的重要居所,他們在夏天時多半會去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