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重文輕武,這是個問題!(第2/2 頁)
佈置,且輕易收留蒙人。
王化貞與袁應泰一樣是文官,不懂軍事的文官,還都雄心勃勃,大言不慚。
只在去年下半年,王化貞便每每輕信諜報,出兵欲戰,又中途而廢。這都好幾回了,你們就沒看出問題?
我跟你談文官不知兵,你跟我說文官忠義死節,兩個思路、兩個判斷好不好?
雞同鴨講啊,這話沒法說下去了。
朱由校沒有了興致,葉向高也不能再與皇帝爭論此事。
既然葉向高剛才說得挺誠懇,朱由校也就順勢說出了自己的新想法。
“國多戰事,良將難求。”朱由校看著葉向高,緩緩說道:“而武職世襲弊竇叢生,八股取士又難錄得全才。朕擬今年開武舉,並增殿試。”
構建武學學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肇始於唐,興盛於宋。
唐朝在武則天時,增設武科,選取武學人才。
而歷史最有名的武舉人就出在唐朝,郭子儀郭令公。
宋代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並開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開始體系化、成熟化。
明代也有沿用,儘管武舉已經制度化,並有正德抬高武舉地位的“會武宴”,但在當時的明朝,卻並不受人重視。
原因很簡單,也是中國歷史最常見的問題……重文輕武。
金榜題名,狀元誇街,御宴簪花,這可都是文舉所享受的榮耀。
所以,“崇文抑武”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人們都以文舉為正途,以考中進士為光宗耀祖,不屑於武學和參加武舉科考。
這就又提出了個問題,那就是明朝的軍籍。
明朝可沒有什麼“一家參軍,全家光榮”,更沒有什麼“優待軍屬”,軍籍和民籍有別,社會地位低人一等。
所以,很多世家大族以子孫中武舉為恥,認為這是自輕自賤、使祖宗蒙羞的做法。
而朱由校增加殿試,把武舉抬到跟文舉同樣的地位,自然是為了招攬人才。同時,走出扭轉“重文輕武”之風的第一步。
葉向高沉吟了一下,開口問道:“陛下,今年是會試,再開武舉,是否顯得緊促?”
朱由校反駁道:“早擬旨,早頒佈天下,今年春天會試,秋季再開武舉,又有何緊促?嗯,就這麼定了。”
葉向高見皇帝心意已決,這又不是什麼違反規制的事情,也沒理由反對,便躬身領旨。奏事已畢,葉向高告退而出。
首輔也該換啦!朱由校拿出自己的小本本,又開始劃圈圈。
划著划著,朱由校無奈無力地嘆了口氣。
這半年來,他冷眼旁觀,小本本記了好幾頁的名字。
但撤換幾個官員又如何,頂替他們的還是東林黨同志,對大明的政局好象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思索半晌,朱由校再次想起英國公張維賢,令宮人宣召。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點選繼續閱讀本更多精彩內容,接著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