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2/3 頁)
水季節,內江之水自動透過寶瓶口的飛沙堰洩入外江,分洪成功,不致釀成水災。自這寶瓶口、飛沙堰一修好,兩千年彈指即過,這道都江堰直至今日仍舊繼續澆灌成都平原。古人的聰明才智,那真是沒話說。&rdo;
水漫金山
&ldo;不過千百年來岷江之水滾滾而來,河床上自然淤積了無數泥沙。這泥沙一旦將河床抬高,轉眼便將災害臨頭。於是當年李冰定下一個歲修的規則,並在江中放下石人,以此作為測量水位的標誌。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用一種叫榪槎的物事,在外江截流,把江水全部引入內江,此時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淤積的泥沙。等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歲修已完畢,此處又將榪槎移到內江,令江水從內江流入外江,再淘挖內江河槽。至清明前後,內江歲修完畢,便撤除榪槎,放水灌溉。&rdo; &ldo;這清明放水,延續了千百年,成為都江堰一帶最盛大的民俗,人稱&l;放水祭&r;。到時水閘一開,岷江之水便滾滾而下,隨引水渠灌入川西良田。因此在這放水之日一前一後,此地景貌判若兩樣。此乃官祭。每次必在將軍廟前鳴炮三響,鼓樂喧天,堰工拉倒榪搓放水。當即主祭官需立即離座策馬直奔成都府,祁求人快水多。堰工們則要用竹午打水頭,告訴流水,不要衝壞了橋樑,要為民造福。嘿嘿,這些年來兵荒馬亂,放水之祭也早有荒廢,但也偶有為之。&rdo; &ldo;有一年的4月,我看距離如今大約有13個年頭了吧。那一年恰好遇上都江堰重開放水祭,於是那天我興致勃勃駕機出發,為的就是要拍一組放水前後的變化。那都江堰一經放水,內江立即江水滔滔,而外江原本豐盛之水卻一瀉而下,實在是洋洋大觀。當時我一邊讚嘆,一邊航拍,不知不覺間竟耗了大半天。直至半夜回到後山家宅,將照片連夜洗出來晾乾,自個兒欣賞數日,此後便分門歸檔,與我那其餘數以萬計的照片一同收藏了事。時日良久,我的記性也不大清楚,不過是許多年前隨手拍下的一組照片而已罷啦。&rdo; &ldo;現在便要說到那出《水漫金山》,說來是我熟得可以自演自唱的戲碼,今晚拿出來宴賓,不過是禮數上的事。湊巧適才演到白蛇青蛇與那和尚法海鬥法,竟令滔天洪水淹沒金山寺。我心念一動,忽然間想到下午蘇大公子你請教我之事。說句實話,當時我也有些許覺得眼熟,思忖半日,一無所獲,心想這隻怕是我的錯覺。但這《水漫金山》一出,終於讓我想到了13年前的那次航拍。這似乎與放水前內江歲修時的哪一處河段頗有相似之處。只是內江灌溉渠成百上千,即便距離寶瓶口就近之處我也拍過上百張,一時之間實在想不出來是哪一張,因此趕緊進來確認一下。&rdo; 這番話說到最後這兩三句,竟如石破天驚一般,我一下子站了起來,連聲道:&ldo;錢老闆,柏然竟真沒料錯,果然是找對了人。您可否將那組照片拿出來讓我們也看一下。&rdo; 錢可凡不禁有些得意,圓圓的腦袋輕搖了兩下:&ldo;好,你們等著。&rdo; 十幾分鐘後,錢可凡將一本沾滿灰塵的照相簿放到我們面前,撲了撲灰,小心翼翼地翻開。果真已是十數年前的老片子,已盡皆泛出暗淡的黃色,不過畫面仍清晰可辨。匆匆翻到一頁,錢可凡右手往寫字桌上一拍,低聲嚷道:&ldo;這就是了。&rdo;驚喜之色頓時溢於言表。 果然如此。 一段枯乾的河床,自照片左上角直往右下角橫亙而過,河岸嶙峋參差,河床亦崎嶇不平,中間被一塊巨石隔成兩段,並不見江水的影子。 那河岸的線條,河床的起伏,巨石的身形,竟與柏然畫在筆記本上的圖案像了個十足十。 我問道:&ldo;那麼說這段河床便是在玉壘山寶瓶口附近?&rdo; 錢可凡點頭:&ldo;確然無疑。我只是無法確定是哪一條灌溉渠,但距離寶瓶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