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5 頁)
儀擊敗高秀巖軍,收復靜邊軍,擊潰敵援軍,包括雲中郡,攻克馬馬邑,這一系列的勝利就完成了。郭子儀表現出了良好的指揮能力,朔方軍也不愧於精銳之師的稱號。
玄宗在十二月初七時,曾說過要御駕親征,但當時大臣們都沒真當一回事兒,只當是皇帝是督促各方節度使征討安祿山。但玄宗自己非常重視的承諾,在十六日這天,玄宗下制書令太子監國,對宰相們說:“朕在皇帝位快五十年了,現在年事已高,懶於處理政事,去年秋天就想傳位給太子,但又逢水災旱災不斷,朕不想把這些災禍留給子孫去承擔,想等到形勢好轉後再傳位。不料逆胡安祿山舉兵謀反,朕一定要親自去征討,讓太子監國。侍叛亂平定後,朕將高枕無憂地退位。”
不知玄宗是否真得想退位,總讓人感覺有些假,不過他氣憤於安祿山作亂是真的。他要親征,更像是跟安祿山賭氣,要親眼看著、指揮著打得安祿山一敗塗地。死胖子,我能給你富貴,也能讓你生不如死。
楊國忠聽後大為恐懼,他一直和太子搞不好關係,如果皇帝跑到前線去了,留下太子主事,太子很有可能找個藉口把自己除掉了。當面勸阻一意孤行的玄宗,楊國忠又沒有把握,於是他找到自己的妹妹楊貴妃,由楊貴妃又死命地阻攔玄宗。
玄宗倒底是七十歲的人了,確實不方便到戰場上去,在冷靜下來後難免有些動搖,再加上愛妃的又哭又勸,還是留在了長安。
前期的玄宗在治理朝政上是不錯的,戰略的大區域性也很好,但他究竟有沒有指揮作戰的才能,我們也不好猜測。他終究不是他的太爺爺李世民,現場指揮作戰的話,估計敗面更大一些,後來的潼關失守也間接證明了這一點。
玄宗有要御駕親征的衝動,當前不利的戰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從安祿山起兵之後,玄宗聽到的戰事結果幾乎全是大敗,不由不令他心怒。
這時,郭子儀一連串的勝利捷報傳遍戰場,當然也傳到了長安,在其他戰場連戰連敗相比顯得彌足珍貴,當月十九日,玄宗也因此加封郭子儀為御史大夫。
郭子儀可以看作是戰場勝利的主導者,但對他手下的將官也不能忽視。李光弼、高浚、僕固懷恩、渾釋之、公孫瓊巖,這些都是在以後的安史之亂中起到大作用的將軍,尤其是李光弼和僕固懷恩,後來都成為一方節度使,並相繼成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平息安史之亂的功勞甚至與郭子儀不差上下。渾釋之後來也曾因功高而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封寧朔郡王。
朔方軍雖然出師報捷,但朔方終究不是叛軍的主攻方向,他們所逢的也不是安祿山的精銳主力。叛亂是否能夠平息,主要還是應看正面戰場的戰果。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三章 忠臣率,4。17%(1)
“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刀箭”
當時唐朝國內長治久安,老百姓幾代沒有經過戰爭,尤其是官員們認為這種安寧會長期持續下去。但大唐朝多年的安寧被安祿山“咚咚”的戰鼓聲打破了。
安祿山坐著鐵車,率領十五萬精兵,號稱二十萬眾,大軍浩浩蕩蕩,戰塵千里,鼓角震地,從范陽殺奔東都洛陽。
大唐軍民猛然得知范陽兵起,遠近驚駭。河北地區都在安祿山的統轄之內,所以叛軍經過的州縣望風瓦解,郡守與縣令有的大開城門迎接敵人,有的棄城逃命,有的被叛軍俘虜殺害,沒有人敢於抵抗。
就算有人想抵抗一下,可是當兵的盔甲都鏽的不能穿,兵器一碰就折“州縣發官鎧仗,皆穿朽鈍折不可用”,只能赤手空拳,枉自送死,不如逃掉吧。
正是由於基本沒有抵抗,安祿山的軍隊才能“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日行六十里的速度,長驅直入,至十二月十三日攻佔東都洛陽,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