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第1/3 頁)
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尤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僕書次之。須使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自論書》的有關內容,南朝劉宋時虞龢的《論書表》有過表述;《晉書&iddot;王羲之傳》也有載錄;唐代孫過庭《書譜》曾復引,它們雖有字句上小的差異,但大意則相一致。
根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所載的全文,《自論書》共120 餘字,是一篇王羲之自評書的記錄。對於王羲之的書法理論著作很多人認為是依託,不足信,唯對這篇書論歷來沒有爭議。後人普遍認為&ot;六朝品評人物風氣特盛,超逸之士的言談往往播於世上,傳為美談。&ot;經過流傳,人們將此記錄下來是很自然的事,至於各種古籍所載的《自論書》個別處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羲之將自己的書法藝術放在中國書法史這個高層次上來衡量,他認為&ot;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ot;而他自己的書法與鍾繇、張芝則不相上下,呈並行之勢,或者有些地方超過他們,與張芝的草書相比,其水平尤其接近。王羲之對自己書法藝術的評價是中肯而客觀的,並沒有言過其實,也沒有謙謙君子之態,充滿了一代大師的自信。王羲之學習鍾繇、張芝是花過一番苦功的,鍾繇的《宣示表》曾得到王氏家族的高度重視,家族中很多人都臨習過,唯有王羲之的書法與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王羲之曾說他&ot;真書勝鍾,草故減張&ot;,其實王羲之的草書天然純真,氣韻生動,公認勝張,如今從《十七帖》等草書可以看出。王羲之承認張芝的&ot;臨池學書,池水盡墨&ot;1的功夫,但王羲之晚年的功力並不比張芝遜色。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與其同時代的大家相比,&ot;平南、李式論君不謝&ot;。
平南即王平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廙;李式是衛夫人的侄兒,他們都是名噪一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顯然是超過他們的,在這裡則雲&ot;論君不謝&ot;。
1 周紹良:《紹良叢稿》,齊魯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
1 《晉書&iddot;王羲之傳》為&ot;池水盡黑&ot;。
這篇書論對書法創作提出了自己的觀點:&ot;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ot;&ot;意&ot;存在於點畫之間,而不是在點畫的表面,這種&ot;意&ot;是玄妙的、高深的,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他認為&ot;意&ot;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後人評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時說&ot;出神入化&ot;就是說它具有&ot;意&ot;的內蘊,&ot;意&ot;是玄學的&ot;意&ot;,以表示玄學的情緒。用書法作為玄妙感情的抒發,早在衛夫人的書論(傳)中,就已經提出把&ot;意&ot;和形式看成一個整體,作為創作構思前的一種準備,王羲之對&ot;意&ot;作了進一步深化,將&ot;意&ot;作為&ot;書法&ot;和非書法的界限。
二、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颺筆者兇吉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旨殺戮也。
(二)夫欲書者,先乾硯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聯,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