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3 頁)
第二段介紹聚會地點--蘭亭周圍的宜人自然風光。這兒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森林、修長的翠竹。清沏的小溪奔流向前,它像透明的帶子一樣,環繞左右。將酒杯放人曲曲彎彎的水道1,人們在曲水旁&ot;列坐其次&ot;,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飲酒賦詩。當時雖然沒有樂器演奏助興,也足以使人有暢敘幽遠的情懷,其樂無窮。
這一天&ot;天朗氣清&ot;,春風徐徐,令人心情舒暢。這時由天氣聯絡到廣袤的宇宙,俯察世間萬物,就顯得非常渺小了。放眼世界,暢懷遇想,耳目舒暢,實在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和大家在一塊兒,俯仰之間就度過一生。有的人與朋友在室內,面對面的交談,傾吐胸中的抱負,也有人寄情大自然的山水,曠達不拘,超越自我。人的態度千差萬別,性格也不一樣,當人們獲得喜歡的東西,感到愉快滿足時,還不知道老死之期即將到來。對嚮往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感慨也隨之而來,過去喜歡的東西很快變為陳跡,而不能不引起感觸。生命長短由造化而定。這裡引了一句孔子的話&ot;死生亦大矣&ot;,死生也是件大事。&ot;豈不痛哉&ot;,言外之意是說人生要有所作為。
最後一段,發表自己的觀點:每當我們看到古人對人生的感嘆,原因幾乎與自己完全契合,沒有一次不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莊於把死與生看成一樣,是虛無荒誕的。將八百歲壽終的彭祖和夭折的孩子等量齊觀也是謬妄之論。後代人看待我們今天,猶如我們看待古人,如果下匡正古人的荒謬重蹈覆轍,豈不可悲!所以將參加蘭亭聚會的入的詩作、記錄、匯集起來有著積極的意義。雖然以後時代不同,事情也有變化,但藉此可以讓後世的讀者對這些詩文抒發自己的感想。
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王羲之的思想觀點、志向和對人生的基本態度。《晉書&iddot;王羲之傳》認為&ot;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ot;。本文從蘭亭聚會的時間、地點寫到周圍的秀麗風光,很自然地聯絡到氣象天體。與宇宙相比,生命短暫,在舉出對人生的幾種態度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貢獻,&ot;死生亦大矣&ot;,&ot;豈不痛哉&ot;!表現出作者對人生的積極態度。接下去作者批判了莊子的生死觀,指出照搬他的觀點是可悲的。文章的最後又回到序言上,錄其所述。&ot;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ot;。人們自己可以領悟到寫作、著文必須為後代負責。
本文脈絡清晰,順理成章,邏輯性強,沒有虛浮雕琢的痕跡。這篇散文敘事、寫景和說明,一切都圍繞著蘭亭聚會進行。由蘭亭聚會的目的引發出議論,發表了作者自己的觀點。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虛妄空談,所表述1 &ot;流觴曲水&ot;所用的&ot;杯&ot;,根據沙孟海先生考證,實際上是橢圓形雙耳的飲器--觴。詳見《書法研究》1992 年第。期《曲水流觴雜考》一文。
的是切近的宇宙觀念和東晉人所產生的時空觀念意識。《蘭亭集序》這種由某一事物引發議論構成了後來的遊記範例,開拓了遊記文體的先河,提供了序言文體的楷模。
吳楚材、吳調侯在《古文觀止》中評論《蘭亭集序》時說:通篇著眼在&ot;死&ot;、&ot;生&ot;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效實,一生死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蒼涼悲慨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作者在放情山水的同時,&ot;感慨系之&ot;,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餘嘉錫曾說:&ot;右軍亦深於情者。讀《蘭亭集序》足以知其懷抱。&ot;《蘭亭序》有虛有實,虛實結合,使文章既有空靈的氛圍又實在可信,它創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