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大淩河城?(第2/2 頁)
“你孤零零一個人反對,不是明目張膽的擋別人財路嗎?擋人財路如殺人父母的道理,你不懂嗎?”
“西法黨的孫元化擔任登萊巡撫,是海路運輸的總排程。茫茫大海上,因為颱風大浪,打翻幾艘貨船,他一支筆就可以堵住皇上的嘴巴。”
“走陸路的遼西走廊,是不是貓膩少一點?”
還算有良知的小衙內,想為大明朝廷儘量節省一點。
“你太天真了,遼西走廊從山海關到錦州,全長約四百里路。下雨下雪可以導致糧食黴變,路上有韃子山賊襲擾,還有麻袋車輛破損等,一大堆的理由,都能讓朝廷的物資,變成私人的東西。”
小衙內明白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的工程款,就像唐僧肉,被朝廷上上下下無數人盯著,自己肯定扭轉不了,否則就會被視作眼中釘、肉中刺。
“好吧換個話題,我們能不能建議朝廷,讓關寧軍用這筆錢糧,找機會主動出擊,偷襲賤奴或者與賤奴結盟的韃子?”
吃完麝香保心丸,心臟好一點的幹爺爺王在晉,回答他的問題。
“就像小孩子們編的民謠,關寧軍早在熊廷弼年代,就已經變成廢材了,十多年過去了,他們什麼時候殺過賤奴?”
“僅有的幾場勝仗,還都是趙率教、滿桂和孫祖壽他們打的。”
小衙內感覺自己的心臟,也開始受不了了。
“可大淩河城就在賤奴眼皮子底下,築城這麼大的動靜,一兩個月都搞不定。”
“賤奴肯定要決死反撲,關寧軍帶著一群民夫工匠,怎麼打仗呢?這與送死有區別嗎?”
聽到小衙內的提問,大傢伙的眼睛都看向了袁樞。
“孫大人和祖大壽的想法,是搬運過去,三千五百門的火炮,還有無數的精良鳥銃禦敵。”
(注:這個火炮數量,來自於頭條百科)
“怎麼可能?城頭能放下這麼多的火炮嗎?”
幾位老大人也驚呆了。
原以為榆林軍兵強馬壯,可以夠格當個軍閥的小衙內,現在才發現自己膚淺了。
榆林軍除了兩千杆,比三眼銃強不了多少的飛礞炮,比起大明朝廷,全力支援下的關寧軍閥,自己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小癟三。
“大淩河築城,不光耗費朝廷海量的錢糧,還是九死一生的軍事冒險行動。”
“咱們應該怎麼應對?”
知道歷史走向的小衙內,心裡無比的矛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