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1/2 頁)
一時間,魯中山區陷於狼煙火海。
這就是戰爭。它的無情與殘酷驟然降臨到陳毅、粟裕面前。
恰在華野危急關頭,劉鄧大軍突破黃河防線,鏖兵魯西南,分兵外線作戰的華野陳、唐兵團和葉、陶縱隊切斷津浦路,以勢如破竹的猛烈攻勢迫敵改變部署,停止東犯,從進攻魯中的部隊中調出七個整編師後撤西援,致使蔣介石在魯中山區擊破華野主力的&ldo;重點進攻&rdo;計劃破產。
大量敵軍西調,魯中山區空虛,一個極為有利的形勢展現出來。陳、粟在此勝利形勢鼓舞下,一方面為毛澤東的戰略大勢手筆拍案叫好,一方面為劉鄧不失時機、扭轉戰局的氣魄所激勵,決定向魯中之敵展開猛烈進攻。
結果卻是出乎意料的。
7月17日打南麻,連日陰雨,部隊彈藥受潮,難以發揮效力,五天五夜只消滅一個團。
7月24日攻臨朐,時逢暴雨山洪,彌河泛濫,臨胸城外水深數尺,又是一個五天五夜,僅僅吃掉兩個營……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打了八仗,卻有五仗沒有打好。部隊傷亡巨大,然而比傷廣更令人焦灼的是部隊士氣受到重創。
從臨朐前線蹚著雨水、踩著淤泥撤下來,粟裕以沉重的心清起草了8月4日給中央軍委的電報,就南麻戰役失利引咎自責。
8月的陰霾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陳毅的蒲扇日夜持在手中,呼噠呼噠已成機械動作。粟裕的電報既令他欽佩,更讓他不安。他始終認為,幾仗未打好,彼此有責,不能讓粟裕一人承擔。當夜,部隊長途轉移到達郭店,處理了緊要公務,陳毅與粟裕做了徹夜長談……
8月6日,陳毅親筆寫了份&ldo;指人譯&rdo;的電稿,報告中央軍委和華東局,除檢討&ldo;最近幾仗,事前我亦無預見,事中亦無匡救,事後應共同負責,故力取教訓以便再戰&rdo;之外,特別談了自己的看法:&ldo;我認為我黨20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邁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穫&rdo;。
前後兩封電報,彼此肝膽相照,使得華野兩位統帥胸臆間的赤誠和那種深明事理、知人克己的恢宏氣度躍然紙上。
電報發出,陳毅感到一陣輕鬆,對粟裕說:&ldo;一年來解放戰爭出現這樣的規律‐‐此起彼落。先打幾個勝仗,又碰了釘子,又打幾個勝仗。勝利了,便輕敵,種下栽跟頭的因素,但失敗又是勝利的因素。領導上主要是應考慮在部隊栽跟頭之後,如何領導部隊爬起來。&rdo;
粟裕深有同感:&ldo;趴下是暫時的,華野能夠站立起來,很快就能站起來。只是在一段時間了內.我們的工作將十分艱苦。&rdo;
陳毅大笑:&ldo;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艱苦,還要你我做啥子喲。&rdo;
陳毅一番豁達開朗的話語說得鎖眉多日的粟裕第一次開懷大笑。
古往今來,常勝將軍只是人們的一種比喻,實際是不存在的。能從失敗中站立起來的統帥才具有無敵的意義。
8月7日,劉鄧揮師南下,陳粟決定遵照軍委指示組織華野西兵團之第6縱隊和特種兵縱隊北渡黃河,轉赴魯西南會合陳、唐、葉、陶的五個縱隊箝制敵軍,配合挺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他們冒著酷暑一路走,一路開始了艱苦細緻的&ldo;領導爬起來&rdo;的工作。
外線出擊,困難陡然巨增,領導部隊&ldo;爬起來&rdo;又要耗費極大的精力。這是雙重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