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點都不勢利。我和她曾一起去過一家專業攝影室。有許多人給她寫信,她會把所有的信都讀一遍。那家專業攝影室的老闆邀她出去,她就答應了。這位老闆是位婚紗照攝影師。她決定考查一下他的水平。當時我想,天啊,我們是不是得在攝影室裡擺上45分鐘的姿勢呀?可實際上我們是在飛機場旁邊的空地拍攝的。她可是芝加哥市文化局局長!但是,她當時覺得攝影室老闆是個很有趣的人。”他是否真的非常有趣?誰知道呢。關鍵在於洛伊絲髮現他很有趣,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覺得每個人都很有趣。她的一個朋友告訴我:“韋斯伯格總是說:‘哦,我遇見了最棒的人。你一定會愛上她的。’她對此人的感興趣程度就好像這是她在人世間碰到的第一個人那樣。而且她所說的情況通常都符合事實。”她的另一個朋友海倫?多里亞告訴我說:“洛伊絲能看到你身上的一些特點,而這些特點甚至是你本人都沒有發現的。”這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的觀點,即由於某種奇特的天性,洛伊絲和其他像她這樣的人能把他們遇見過的人聯絡在一起。當韋斯伯格望著外面的世界,或者當羅傑?霍肖登上飛機坐在你身旁時,他們眼裡的世界與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樣。他們能發現許多可能性,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在忙於選擇自己喜歡的朋友,排除自己看不順眼的人或住在機場附近的人、或者我們65年都未曾謀面的人,而洛伊絲和羅傑卻喜歡所有這些人。
第二章 聯絡員、內行和推銷員(10)
4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的作品中有一個聯絡員發揮作用的精彩例子。在他1974年的著名研究《找到一份工作》(Getting a Job)中,格蘭諾維特訪問了波士頓郊區幾百名職業工人和技術工作者,詳細瞭解了他們的就業經歷。他發現有56%的受訪者是透過個人關係謀得工作的。另外的人是利用正規渠道——招聘廣告、獵頭公司——找到工作的,大約20%的受訪者是自己直接去申請職位的。最好的牽線辦法是透過個人關係,這一點並不令人感到意外。但是,格蘭諾維特爾感到意外的是,他發現這些人利用的個人關係大多數都屬“微弱關係”。那些利用個人關係找工作的人中,只有與自己的求助者(如果此人是自己的好友)“經常”來往,有的人只不過是“偶爾”見到求助者。還有28%的人“很少”見到幫自己牽線的人。而且,透過朋友介紹通常都找不到工作,一般都是靠僅有一兩面之交的人找到了工作。
這又是為什麼?格蘭諾維特認為,要想了解新工作的有關情況,或者有關工作的新資訊或新想法,“微弱關係”總是比牢固關係發揮的作用更大。畢竟,朋友與你自己所瞭解的情況差不多。他們可能是你的同事,就住在你附近,去同幾家教堂,上同幾所學校,參加相同的聚會。所以,能有多少事情是他們知道的而你卻不清楚的?而另一方面,認識而已,顧名思義,與你生活的圈子就大不一樣了。他們很可能知道一些你不瞭解的情況。為了表達這一明顯矛盾的說法的準確含義,格蘭諾維特爾自己造了一個精闢的短語:微弱關係的威力。 簡言之,相識人數的多少代表一個人的社交能力,相識越多,你的社交能力越強。像洛伊絲?韋斯伯格和羅傑?霍肖這類善於運用微弱關係的人都屬於社交能力不同尋常的聯絡員。就是依靠他們,大家才有機會去了解那些不屬於自己的領域。
當然,這一法則還適用於求職以外的其他領域。它可以適用於諸如餐飲、電影、時裝潮流,以及任何藉助於口頭資訊傳播就能推動流行的現象。不僅僅是個人離聯絡員越近,社交能力就越強、越是富有、機會越多,一種觀念或一種產品離聯絡員越近,這種觀念或產品推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是否也是暇步士鞋驟然風行的原因之一呢?從東村到美洲中部,一路上一定有一個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