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頁(第1/2 頁)
我好羨慕這種樂觀。尤其是段燁的這種樂觀是如此感染人,一點也不盲目。
於是我就信了。
而在他這樣的規劃之下,戰局也很清楚了。
&ldo;我們假設,高安涉和吳律能被互換回來。&rdo;他將桌上兩枚棋子換了個位置,&ldo;那麼齊鄭這邊徹底恢復勢均力敵,甚至可以說是三年多前,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rdo;
&ldo;原本這樣就可以繼續談判了,鄭國一定不想兩邊作戰,而和齊國聯合打&l;叛軍&r;這沒有道理,他們談的,就是鄭國給齊國一個滿意的收兵條件。&rdo;
&ldo;但是,齊國顯然比鄭國想像的要貪,他們要的不會是鄭國願意割的,對於他們來講,與&l;叛軍&r;的談判,才是重中之重。而現在還拖著的原因,於他們是談判未成,於我們,關鍵是救人。&rdo;
&ldo;而當高安涉救出之後,趙輝不再用抵抗著朝廷的壓力,就可以動兵了。&rdo;段燁說。而到這裡,我們就能大鬆一口氣了。
我們就等著這一天。
然後不負所望,這一天,來了。
比趙輝專門傳給我們的訊息先到的是戰況‐‐那邊開戰了。兩邊都還了質子,正準備商討其他的問題時,突然開戰。
齊國毀約毀的一點先兆都沒有,就算鄭國心知要提防,也沒料到會這麼突然。突然到趙輝的訊息還沒送到我們這裡來呢。
不過段燁倒是贊了句&ldo;聰明&rdo;。
他手下當初最出色的兩名將領,趙輝和安述,個個都不是常人,也就服段燁一個人。段燁走後,他們作為青年力量,朝廷自然不肯輕易就給毀了,更何況段燁是死後被奉上了神壇,按理說這二人既不會有怨念,也不會放過空出來的機會。
於是二人便走了兩條不太一樣的路。趙輝和段燁斷的比較絕,做戲這些年,現在朝廷肯對他委以重任了,而也正好是我們的機會。
段燁這人,笑盈盈坐在這裡,翻手間還是能掌握千里之外的戰局、指揮那裡的軍隊。
我想,齊皇當初是得膽寒。但他還是低估了段燁的。段燁要是真的想反,用得著那麼麻煩嗎?他現在離開三年多都有這麼高的掌控力,當初的齊皇更不是他的對手,段燁若非全無心思,怎麼肯假死遁走、保他的皇位?
段燁說,皇帝我可做不來,讓他們自己弄吧。反正那就是個位子,誰坐都一樣。幹活的照樣幹就行了。
我仔細一想,是啊,皇上就在大事上決斷一下,這事換個人也不是不能幹,內閣那麼多人還能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嗎?‐‐可這話大逆不道,絕不能和別人說的。
總之,趙輝那邊的戰事一起,馬上就得是&ldo;叛軍&rdo;這一邊了。約好的兩邊一起,讓齊國疲於應戰。
我和段燁在聽說這個訊息之後,很快往回撤了幾座城。這個時候城門處都嚴格限制進出,不想接受前面逃來的難民。但是我們是和景玫姐的人一起,他們一步一步都準備的清晰,而我們又是辦法極多還不怕事的一群人,別人不能及的事,我們倒是不算麻煩。
這種時期,我不至於發善心到要幫別人開啟城門,但還是有點感慨的。平頭百姓在戰爭之中,太渺小了,命太不值錢。即使他們不反抗,無反應,緊閉家門,等著戰爭過去再出來各幹各的事,都不能避過。
我第一次,在自己清醒的時候面對戰爭,面對死亡‐‐四年前不算,那個時候我腦子亂的不行,把別人不當人看呢。
如果從段燁偷偷從軍那天算起……他看了十多年這些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