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從奕訢內心真實感情出發,打擊一下這些&ldo;洋教士&rdo;的囂張氣焰又何嘗不可,然而,當前朝廷內外交困,北有俄國虎視眈眈,內有&ldo;發捻&rdo;興風作浪,貪得無厭的英法聯軍剛剛退去。理智告訴奕訢,當下局勢,應以&ldo;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rdo;。現在首要任務是剿滅洪水猛獸般的農民起義大軍,目前他必須將紳民們的反洋教運動進行疏導,先致力於與西方國家修好,待平定各地之後再圖抗外。這就是著名的&ldo;按照條約,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隱示羈縻&rdo;的外交政策和路線。
歷史進入近代以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那樣,有著廣袤的土地,令其他國家艷羨的財富,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這些均讓每一個首次踏入這片富庶土地的外國人震驚,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依依不捨地離開之後,他向全世界傳達了這樣一個關於中國的資訊:這是一個遍地是黃金的國家!而這個龐大帝國的統治者們也一直以為,寰宇之中,惟我獨尊,其他皆為向我臣服和&ldo;朝貢&rdo;的蠻夷之國。尤其是晚清以來,大清王朝閉關鎖國、盲目排外,沉迷於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殊不知世界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被自己視為&ldo;蠻夷&rdo;的英、法、美等國早已跑到了世界的前列,並正策劃著名如何併吞這個歷史上的大帝國!直到兩次鴉片戰爭被打得遍體鱗傷,才有林則徐、魏源等胸懷強烈救國之志的開明人士開始&ldo;開眼看世界&rdo;,放下原有天朝大國至尊的觀念,客觀地去認識世界。
奕訢顯然比他們更進一步,議和之後,自幼受到傳統&ldo;天朝上國&rdo;思想影響的奕訢,迅速改變了對外國侵略者的態度,由以前的拒斥轉而為合作。他當然沒有忘記曾被侵略者凌辱的經歷,但是,已經集軍政、內外大權於一身的他,為了國家大計,他不得不暫時忘卻往日的國讎家恨、是非恩怨。
這次教案發生後沒幾天,一輛西洋轎車便停在了總理衙門前,從車上走下幾名法國人。他們是法國駐京公使,受其政府指使前來質問中國當局教堂被毀、教民被斬和傳教士被捕殺的處理一事的。奕訢很客氣地將他們迎進總理衙門大廳內。法國公使一改往日的親善風格,先是很不客氣地批評指責清政府方面沒有信守條約內容,保護法國教民和教堂,接著提出賠償要求。
從大局考慮,奕訢雖然在骨子裡不認同西方宗教,但還是答應了法方的要求。同時奏請皇上發布了一道上諭,指示地方當局:
&ldo;各地方官仰體朝廷不得已之苦衷,妥為駕馭,弗令滋生事端。&rdo;
地方紳民能同仇敵愾,反對教會的侵擾行為,這何嘗不是民族正氣的寶貴體現呢?群眾的這種排外心理,在抗擊外來侵略的過程中是非常需要的。政府這時也應該加以保護,不能涼了他們的心呀!所以上諭中又有指示:
第十五章 趨利避害的守勢外交(2)
&ldo;妥籌辦理,既不可使洋人有所藉口,亦不可稍失士民之心。務令中外相安,不生他變,方為妥善。&rdo;
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明瞭奕訢暗含的處理反洋教運動的方針:用疏導瓦解而非鎮壓的方法平息群眾此時的激憤,落腳點仍為保護傳教、維持當前中外關係。不幾日,一份&ldo;調查報告&rdo;遞到了總理衙門奕訢手中,查辦結果,&ldo;莫能查出何人所撰(檄文)&rdo;。這樣也就對反洋教事件的煽動者和參加者均不予追究,對法國教會方面賠償一些財物了事。
就在湘贛教案發生前的這年元月(1862年1月),前方清軍與太平軍激戰正酣之時,葡萄牙趁火打劫,來京與總理衙門談判,要求取得英美法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