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慈禧緊接著又對部院大臣作了調整。原禮部尚書徐桐接李鴻藻任吏部尚書,禮部尚書由原左都御使畢道遠接任,理藩院尚書烏拉喜崇阿接任景廉兵部尚書一職,理藩院尚書則由原左都御使延煦接任,都察院左都御使分別由原吏部左侍郎崑岡、祁世長接任。貝勒奕劻管理總理衙門事務,內閣學士周德潤、軍機大臣閻敬銘、許庚身後來也在總理衙門行走。八旗都統也相繼作了變動。
光緒十年(1884年)為農曆的甲申年,這年的三月(4月),&ldo;當之無愧&rdo;的清王朝的女主人最終為其獨攬大權掃清了道路。她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徹頭徹尾地撤換了奕訢和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又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使王朝的官僚層實現了一次大換血,建立了完全聽命於她的官僚階層。這次重大的人事變動,歷史上稱&ldo;光緒甲申朝局之變&rdo;。
這次奕訢遭罷黜,與十九年前的那次彈劾風波引起的反響完全不同。當時列名於倭仁奏摺和肅親王奏摺的王公、宗室、大臣共計70餘人,加上都察院、宗人府的大臣,內閣學士、給事中、御史等等紛紛上折,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迫使慈禧最終收回成命,恭王僅僅只被削掉一個封號。而這一次罷免卻呼聲甚微,僅寥寥數人上疏。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辛酉政變之初,奕訢重用漢臣,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有求必應,不加遙控;對外實行&ldo;外敦信睦,隱示羈縻&rdo;的外交路線,力求中外和好以借師助剿,最終撲滅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熊熊烈火,使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的統治得以穩定,奕訢因而獲得&ldo;中興賢王&rdo;的譽稱。此後,為防止漢族地主勢力的發展,從穩固王朝統治的角度考慮,奕訢大力剪除和限制湘淮地方勢力。李鴻章等都曾為此批評奕訢聽信浮言,抱怨總理衙門庸鄙無遠見。面對西方工業化的浪潮,奕訢為清王朝的長治久安計,倡導向西方學習,引進先進的機器裝置和生產技術,開展洋務運動,這又為滿族親貴和封建頑固派所不容,認為是&ldo;以夷變夏&rdo;。此外,奕訢的&ldo;羈縻&rdo;外交並未使中外和好的局面長期維持,帝國主義也早看出這種外交政策的實質是在和平的背後排斥外國,遠不如李鴻章和奕譞順從於外國勢力。慈禧繞過奕訢,透過李鴻章和洋人拉關係,李鴻章集團權勢地位上升,漸呈取代奕訢集團的趨勢。
慈禧則經過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實力漸長,熟諳宮廷鬥爭的藝術,政治經驗也越來越豐富。慈安死後,慈禧大權獨攬,常對臣下行不測之威。此次罷黜奕訢,不像十九年前指使蔡壽祺上無憑無據的彈劾摺子那樣,慈禧作了精心的準備。她抓住山西、北寧失守,徐延旭和唐炯遭逮問後,人們紛紛要求追究最終責任人的時機,將責任推究到奕訢和寶鋆的因循失職。與十九年前發下詔書讓廷臣討論相比,這次詔書的發布更顯果斷和威嚴。慈禧單獨召見了領班軍機章京,以&ldo;御前擬旨以上,朱書授之以出&rdo;的方式發下諭旨,表明這是宸斷,不容妄議。
第二十一章 甲申朝變,再遭罷黜(4)
慈禧積聚了二十多年的力量就在這一刻完成夙願,清除了最後一名潛在政敵。從此她真正實現了&ldo;位至極尊&rdo;。
奕訢此次反倒相當地平靜。沒有被八大臣排擠時的激憤,也沒有被削除封號時的憤懣,更沒有被同治帝暫時免去差使和撤去親王爵號時的堅強不屈。他累了。多年的公務纏身,刻無暇晷,他完全拋卻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以致&ldo;幾不知世間有吟詠事&rdo;。他也知道,慈禧早已對自己厭惡透了。為國家計,他屢次觸犯慈禧,反對她的專權和不顧國力而窮盡享樂之慾,這次的前敵戰敗不過是她罷黜的一個藉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