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1/2 頁)
奕訢等待多時的機運就要到來。
鹹豐三年(1853年)九月,太平天國北伐部隊逼近畿輔地區,形勢危急。九月九日(10月11日),鹹豐帝任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軍出征,並分別授予兩人銳捷寶刀和訥庫尼素寶刀。次日,命令恭親王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之職,辦理京城巡防事務。領侍衛內大臣設於清初,是由皇帝親自統領的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中選其子弟材武出眾者為侍衛,並以勛戚大臣統領,名叫領侍衛內大臣,官階為正一品。十三日,鹹豐帝又頒諭旨,恩准奕訢佩戴&ldo;非特賞不能用&rdo;的金桃皮鞘白虹刀。
十月,鹹豐帝又將他與奕訢在上書房讀書時共同研製的槍法&ldo;棣華協力&rdo;和刀法&ldo;寶鍔宣威&rdo;合編起來,親自作序,又令奕訢為之作跋,此槍法、刀法之名乃是先皇生前所賜,藉此表達希望兄弟二人同心協力的殷切願望,奕訢對此絕對沒有淡忘。鹹豐帝此次重拾舊物、重提舊事,真可謂用心良苦,他希望奕訢和他能像兒時那樣、像父皇所期望的那樣,同心協力,共赴國難,因此他深情地對奕訢說:&ldo;分雖君臣,情原一體,惟期交勸交儆,莫負深恩,今日之協力非昔日之協力也。&rdo;
很快,鹹豐帝又於十月初七日(11月7日)發布上諭:&ldo;命恭親王奕訢在軍機大臣上行走。&rdo;從此,奕訢以親王身份入值軍機,成為清王朝最高領導集團的主要成員。這一年,他剛好二十歲。雖然年輕,可他為等到這一天,經歷了與他年齡遠不相稱的太多的委屈與忍耐、太多的磨鍊與煎熬。
奕訢贊襄軍務之後,首先全力圍剿北伐軍。他針對北伐軍&ldo;分居鎮海、獨流二處&rdo;意欲分開清軍兵力的企圖,強調&ldo;必須大兵雲集,四面合攻,方可一鼓殲除&rdo;。為此,他極力調和勝保與僧格林沁兩支大軍的矛盾,令其合力攻剿。鹹豐四年(1854年)初,勝保所統兵勇已達三萬多人,又調杭州將軍瑞昌、山東布政使崇恩各統所部千人北上,而北伐軍人數此時不足萬人。
北伐軍據守鎮海、獨流一百天,在兵員傷亡、糧食已盡、援兵不至的艱難形勢下,不得不於1854年2月5日突圍南撤,經大成縣至河間府東城鎮。奕訢知道一旦北伐軍逃過黃河,就難以對付了,於是奕訢奏請鹹豐帝命令僧格林沁率馬隊緊追,對北伐軍繼續實行合圍。鹹豐帝暗自驚佩其胸有全域性,指揮若定。一月後,北伐軍再撤至阜城,很快又被三萬清軍包圍。北伐軍孤軍深入,勞師遠徵,早已人困馬乏,幾近強弩之末了。
天京得知北伐軍失利待援,1854年2月由夏官右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許崇揚、夏官副丞相陳仕保率軍,從安慶出發,經河南,轉江蘇,在蕭縣西北一帶過黃河,入山東,3月31日直逼距阜城二百餘裡的漕運咽喉要地臨清城。
奕訢得知北伐援軍渡過黃河,又請令勝保率萬餘清軍趕往山東堵截。4月4日,當勝保的軍隊抵達臨清外圍時,北伐援軍在猛烈攻打臨清之後最終攻佔了臨清,可得到的僅是一座空城。北伐援軍剛進城,就被清軍圍得水洩不通。阜城北伐軍得知援軍被圍,於是自突圍東去,攻佔東光、連城,欲南下迎接援軍,恰恰遇上僧格林沁率隊趕到,困於連城。北伐軍經協商決定派李開芳率馬隊突圍而出,急行二日,偷襲高唐成功。距臨清僅幾十里之遙,只可惜援軍據守臨清數日,見城內無糧草,軍心不穩,已於三日前南下棄城而去。這樣,原本只有數千人的北伐軍,一分為二,勢力更弱。
第四章 初試鋒芒乍浮沉(3)
隨後,勝保率軍將高唐團團圍住。留守連城的北伐軍,堅持到1855年3月,糧盡失守。林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