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敲定廟號(第1/2 頁)
初,世祖閔傷前世權臣太盛、外戚預政。漢家中興,唯宣帝取法,至於建武,朝無權臣。——東觀漢記
光熹元年春,二月初十五。
朔望朝參。
朔望朝參,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其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燻爐、香案,依時刻陳列儀仗。
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在監察御史的帶領下,群官按品級於殿庭就位,皇帝出就御座,群官在典儀唱贊下行再拜之禮。
作為新即位的皇帝,總是會迫不及待的想要掌握權柄,想要獲取更多的權力,想要將一切都掌握在手裡。
這是源自於權力的不穩定性帶來的副作用,也是大盜之始。
到了現在,百官公卿,文武群臣,都得到了自己的利益,都拿到了大漢帝國貴族階級的入場券,按理而言,他們如今與皇帝已經是一個隊伍的。
但,其實到現在,皇帝並沒有拿到自己想要的。
即漢家最大的正義,孝!
“聖明人人會喊,但只有徹底為朕行動起來的,才是忠臣……”
帶著這樣的念頭,皇帝清了清嗓子,起身站定,朗聲對大臣們道:“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先帝即位以來,內撫黎庶,外掃羌夷。剿逆賊,平黃巾,田稅三十取一,功莫大焉!”
皇帝注視著朝臣,一字一句的道:“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故聖人制禮樂,其令太常、少府、宗正、太僕、太尉、御史大夫,共定先帝之樂舞,著於竹帛,施予萬世,以慰宗祧!”
聞言,許多官員都是面面相覷。
許多人在心裡同時嘆息著。
這位陛下的話,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他要給先帝上廟號!
在諡法制度中,只有有廟號的天子,才能享有特別為其制定的樂舞!
只是,商周以來,諡法制度極為嚴格。
以靈帝的德行,真的配得上廟號嗎?
如果配得上,那先前商議的一系列諡號,該如何?
商議諡號的官員,該怎麼處置?
非議君父?
許多人在心裡腹誹著。
更多的人撓頭搔首,但偏偏,沒有人敢反對!
天子以孝為本,尊先帝之功,給自己老爹撈個廟號,立個廟,誰反對,誰就是不忠不孝不義,在這個孝即正義的年代,不忠不孝的名義扣下來,不死也得脫層皮了。
皇帝看著一片寂靜的群臣,當然知道他們在等什麼。
太史傳來的天命。
可惜的是,從現在到夏天之前,冥冥中的太一不會再有旨意降下,所謂的指責天子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是極佳的時機,也是為他那便宜老子撈福利的最後機會了,過了一年的期限,神主牌,畫像,諡號,功過,禮樂送進宗廟後,這一切都就成了定局了。
而皇帝這一手,在群臣看來也是符合程式的,因為還沒出一年之內,諡號,禮樂,畫像都還在加緊製作中,沒有入宗廟,皇帝有所不滿想要改正,他們根本就沒處辯理去。
歷史上,孝武的世宗廟號,是孝宣給上的。
然而,孝宣以後,整個諡法體系就幾乎瀕臨崩潰了。
光武之後,被自己這群祖宗的臉皮打擊的同樣無話可說,只能一一詔除元成哀等帝王的廟號,廟號制度的含金量才逐漸回暖。
但,從此時開始,廟號也逐漸開始淪落為皇權之下的附屬品,不再是單純的為了彰顯其功德的存在,所謂廟號與否,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比如,如果按廟號制度來解,桓帝其實很難評上廟號,但群臣還是為他上了威宗的廟號。
雖然不是什麼好玩意兒,但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