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3 頁)
據說這年秋天,有著共同愛好的兩個人結伴而行,越過黃河,去王屋山尋找著名地道士華蓋君。誰知走到小有清虛洞天,竟然得到華道士已經仙逝的訊息,兩個人只好惆悵而返。既然失去了共同的目標,兩個人只得分道揚鑣,李白去了陳留,杜甫到了梁宋。
不久,李白又趕到梁宋,此時高適也來到這裡。三個人的共同愛好是什麼呢?那就是呼鷹逐兔,打獵喝酒。李白誇耀說&ldo;鷹豪魯草白,狐兔多鮮肥&rdo;(《秋獵孟諸夜歸》),這真讓人垂涎三尺。晚年的杜甫想起往日的壯舉,不免有些黯然,羞愧地說:&ldo;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rdo;(《昔遊》)。
第二年,高適要南行,李、杜要北上,三人就此分手。這時,李白要到齊州紫極宮領受高天師的&ldo;道籙&rdo;。杜甫這次沒有勉強自己,年輕的他經歷的挫折還很少,他要繼續在仕途上奮進,為此,杜甫獨自到齊州去拜謁當時的名人北海太守李邕,繼續營造聲勢,為考試做準備。秋天的時候,杜甫到了兗州,李白從任城而來,兩人第三次相聚,感情也愈發濃烈了。杜甫深情地寫道: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感情親密無間了,有了深厚的友誼,年輕的杜甫不再仰視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也有資格規勸對方了,於是他鄭重其事地說: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
詩歌前兩句是他對李太白生活狀態的全面總結與的回顧,後兩句則是杜甫對大詩人的殷勤希望與認真的規勸。《杜詩鏡銓》注云:&ldo;是白一生肖像。公贈白詩最多,此詩最簡,而足以盡之。&rdo;在杜甫看來,他的規勸應該是發自肺腑的,對方沒有理由不接受、不感動。但也有讀者說,李太白固然不瞭解杜甫‐‐因為他還沒有成長起來,而杜甫似乎也不怎麼理解李白,他並沒有真正體察到李白的那份潛藏在佯狂超脫表象下的沉痛與悲涼,這也就是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評價所說的&ldo;有那麼一點疏遠之感&rdo;(《中國詩史&iddot;李白與杜甫》)。冬天的時候,李白要重遊江東,而杜甫則要西去長安。兩人在兗州城東石門分手,從此一別,音容渺茫。李白在沙丘(山東臨清)記起杜甫,寫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之後,再也沒有提起杜甫。杜甫經常得知李白的訊息,一再在夢見他,也寫過很多詩來表達自己的牽掛,如《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殺,吾獨憐其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詩歌情感雖然濃烈真摯,但讓很多喜歡李白的讀者很不服氣,覺得杜甫的態度變化實在太大,從費盡心機結交,投其所好,仰慕到平等的規勸,到如今的哀憐同情,似乎過於勢利,有違交友之道。在這些讀者看來,李太白那樣飄逸的詩人,晚年即使落魄,政治上有了汙點,也沒有誰有資格去憐憫他,杜甫也不行。
三、 杜甫(8)
5困頓
天寶五載(746),杜甫終於來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ldo;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rdo;。他積極結交強勢人物,如駙馬鄭潛曜、汝陽王李璡等,投文贈詩,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第二年,唐玄宗下詔廣求才子,只要有一項特長計程車子就可以到京都來會考,當時李林甫嚴格參考人數,慎重篩選參考物件,杜甫也躋身其間。只是時運不濟,正趕上李林甫玩弄權術之時。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文化程度不高,連弄璋的典故都不知曉,對文縐縐的文化人本有些排斥,剛剛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杖殺了欣賞杜甫的李邕,逼死了杜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