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將軍杖策徵塞北(第1/5 頁)
524年,五月,洛陽城。
顯陽殿內,站滿了北魏的各位文武大臣,每個人都面色凝重,大殿內鴉雀無聲。
元淵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著皇帝將尚書令李崇叫到御座前。御座和大臣之間隔著一層珠簾,看不到後面的情形。
小皇帝元詡今年剛滿十四歲,各項軍政事務都透過侍中兼領軍將軍元叉傳達。
朝廷剛接到前方的戰報,臨淮王元彧頓兵不進,貽誤戰機,導致懷朔、武川均被叛軍攻陷,北道大行臺楊鈞以身殉國。
元彧本想乘虛攻打五原,卻遭到破六韓拔陵和衛可孤兩軍夾擊,兵敗逃歸雲中。
安北將軍李叔仁奉命去支援元彧,但沒想到元彧敗得這麼快,結果在白道城遭到衛可孤的伏擊,他倉促應戰,最終也大敗而歸。
元彧乃皇室宗親,不能打也不能殺,先撤職再說吧。
問題是下一步怎麼辦。
第一件事當然是推脫責任。邊鎮亂成這樣,跟我皇帝沒關係,都是你們大臣搞的。
去年李崇追擊柔然的時候,親身瞭解了六鎮的情況,同時參考了帳下長史魏蘭根的意見,給朝廷上了個奏章。
奏章是關於北方六鎮改革的建議,大體意思是這樣的:
當初設定六鎮的時候,派去鎮守的都是族內精英,當時鎮民的地位高,還有當官、免稅、免徭役等等特權。但遷都之後,形式發生變化。本來在族中地位不高的人,一旦遷到洛陽,馬上身份顯貴,而留在六鎮的精英則逐步變成所謂府戶,不僅特權被取消了,還經常受到政府和權貴的歧視和盤剝。這種身份的巨大落差引起了鎮民的強烈不滿,時間久了可能會有麻煩。所以,建議朝廷把邊鎮改成州郡,把府戶變為民籍,並准許鎮民們暫時保留一些特權,威恩並施,以消除邊鎮的不穩定因素。
這本來是個很及時的建議,如果按此行事,則北方未必會亂。但當時朝廷沒理這個茬。
今天朝廷把這個事重提起來了,不過是當成錯誤拿出來批判的。
皇帝說,都賴你李崇,提這麼個不靠譜的建議,導致邊鎮那些刁民開始有非分之想,不好好幹活了,最終釀成今日之禍。不過現在既然已經這樣了,皇帝我寬宏大量就不追究你的責任了。但是簍子是你捅的,你要負責。這樣吧,你戴罪立功,替代元彧去六鎮平叛吧。
吏部尚書元修義和僕射蕭寶寅也在一旁敲邊鼓,表示皇帝英明,安排的明白。
李崇很暈,趕緊辯解,說我當初就是覺得北鎮乃邊防要地,又存在很多問題隱患,民心不穩,想透過這些措施安撫一下,哪裡敢鼓動他們叛亂?不過陛下你說是我的責任那就是我的責任吧,可是我今年七十了啊,又老又病,帶不動兵了,要不我給您寫個檢討就算了,平叛這事最好能由別人代勞。
皇帝不準。就是你了,別想溜。
就這樣,李崇即刻被任命為北討大都督北上平叛。朝廷同時還給他指定了兩個副手,一個是撫軍將軍崔暹(xiān),另一個是廣陽王元淵。
元淵跟李崇不一樣,受命之後很是興奮。元淵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的曾孫,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廣陽王的位置。他雖是皇室宗親,卻很有志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來施展才能。元淵曾經做過肆州刺史和恆州刺史,政績還算可以,但前段時間因為得罪了城陽王元徽,被免職在家,已經賦閒很久了。
天可憐見,再次出山的機會終於來了。
收到任命通知之後,元淵立刻到新領導李崇那裡報到,然後整理行裝,協助李崇排程部隊,離開洛陽北上。
六月下旬,平叛大軍到達雲中,軍旗招展,聲勢浩大。
結果沒幾天,就被當頭打了一棒子。
那個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