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功高難敵饞言謗(第1/4 頁)
526年,二月,洛陽城。
六鎮叛亂平定之後,胡太后一直犯愁如何安置元淵和他的北伐大軍。
誠然,元淵在平定六鎮叛亂的過程中厥功甚偉,比他的前任元彧、李叔仁、李崇等人都要優秀得多,即使有柔然協助,依然不能抹殺他的功勞。
但元淵在戰後的表現卻讓胡太后憂心忡忡。
元淵帶兵打仗雖然是一把好手,但政治敏感度卻是非常大的短板,經常會忽視朝堂上的遊戲規則。而古今中外,歷朝歷代,不論是多麼厲害的牛人,不懂政治只會是死路一條。
統兵在外的大將,尤其是皇室親王,永遠是朝廷猜忌的重要物件。何況,朝中還有一個死對頭元徽在時刻盯著他,抓住一切機會打小報告。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點考慮不周都會致命。
你可以追隨自己的理想去叱吒風雲改變世界,但首先要保證自己在權力的遊戲中不被玩死。
元淵犯的第一個錯誤,是對投降鎮民的安置問題越俎代庖。
破六韓拔陵雖然已經敗逃,但投降的鎮民有二十多萬之眾,這些人都是被逼無奈造反的,如果安置不好,再次造反也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元淵當時從大局考慮,為了平息這些鎮民的叛亂之心,向朝廷申請在恆州以北再設立一個郡縣用以安置鎮民,同時免去這些鎮民的叛亂之罪,將其身份由兵戶和府戶改為民戶。
這就是越職之罪。你元淵作為一個將領,只管打好仗就行了,這些投降鎮民的處理方案朝廷自會考慮,不是你的職權範圍。現在你提出這麼個方案,明顯有收買人心的嫌疑。元徽在邊上再做點兒煽風點火的工作,元淵的建議即使再合理也不會被採納了。這種情況下,鎮民依舊例作為營戶被安置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第二個錯誤,是打完仗之後沒有立刻交出兵權回朝覆命,而是繼續統帥大軍駐紮在恆州。也許元淵覺得現在六鎮依然不穩定,而且柔然還在屋裡屋外的晃盪,所以打算等北方徹底安定了再回去。但作為宗室親王擁兵自重豈是小事,這顯然會觸碰到胡太后敏感的神經。
恆州自從刺史楊鈞轉為懷朔鎮將之後,一直沒有正式的刺史來接任。因為平定了六鎮叛亂,元淵的聲望日益高漲,再加上以前曾經做過一段時間恆州刺史,大家比較熟悉,因此恆州民眾自發給朝廷上書,請求讓元淵留下來繼續當恆州刺史。
這還了得,刺史乃封疆大吏,從來就是朝廷派過來管理你們這些草民的,哪裡輪得到你們這些草民要挾朝廷來自己選刺史?肯定是你元淵暗中指使他們才敢這麼幹。元徽依舊不失時機地在邊上給元淵上眼藥,說太后啊,我覺得元淵這個人深不可測,您還是當心點兒比較好。
胡太后大怒,只是礙於元淵平叛有功,而且現在又手握重兵,暫時不好處罰他,但也沒有同意讓元淵當刺史,而是讓行臺僕射元纂兼任恆州刺史,趕緊把這個空位給補上免生事端。
這還沒完。由於當時投降的鎮民實在太多,沒有全部都發配到河北去,恆州還留了一部分。杜洛周叛亂之後,留在恆州的鎮民也打算起義,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有威望的帶頭人。因為元淵在北境人望甚佳,對待投降的鎮民也不錯,這些鎮民就商量著要把元淵抬出來當老大,領著大家一起打天下。
這下元淵也害怕了,我對你們這麼好,你們咋能往火坑推我呢?元淵趕緊給朝廷寫了奏章,申請回洛陽。
胡太后一見元淵終於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了,心裡總算舒服了一點兒,能承認錯誤就還是好同志嘛。於是馬上任命左衛將軍楊津為新的北道大都督,先把元淵的軍權替換下來再說。
楊津也出自弘農楊氏,跟懷朔鎮將楊鈞算是同族兄弟。楊津性情謹慎耿直,自從十一歲作為符璽郎中入宮侍奉馮太后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