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相信愛情,不相信眼淚-7(第1/5 頁)
三月份,《浦江經濟報》進行了新的人事變動,湯小米從“社會經濟部”主任升任為報社第一副主編,主抓新聞選題,內部人士都說這是去掉“副”字的前奏,現在的主編還有一年就退休了,第一副主編就是為主編人選而準備的。
對於這樣的變動,報社裡無人感覺意外。的確,湯小米這幾年的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他是從基層通訊陣地成長起來的記者,從業十五年,每一次的調任都是靠自己努力換取。在業務上,任何一種體裁或形式的報道都很精通,憑藉著較高的新聞敏感度,在近幾年的重大新聞事件中,為《浦江經濟報》拿下了不少獨家戰績。發展何志彬這樣的優秀學生成為基層通訊力量是他這兩年正在進行的自我挑戰,這也是日後成為主編的一項必要技能。
何志彬接連兩次與湯小米的合作都為這次的升調加分不少,這次院裡的社調工作雖然和《浦江經濟報》無關,卻也被湯小米看中,他與任教授溝通後,最後交給何志彬他一項新的任務,除了完成任教授的課題要求後,再給《浦江經濟報》出一篇紀實報告。
就這樣,帶著兩項任務,何志彬他們這個三人組合又開始了新的挑戰。
按何志彬的規劃,整個課題需要經歷三個月的調查週期,由他和楚如白利用每個週末的時間前往調查地按事前準備好的大綱來完成調查,葉琳瑤負責留守學校,除了查閱資料外,還要與走訪相關部門以獲取更多的專業支援,方便於後期的集中寫作。也就是說,這個課題差不多貫穿了整個學期,須趕在暑假前完成交給任教授以及湯小米的兩份報告。這對於他們三人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次歷練的好時機。
這次調查地是處於無錫市的花溪鎮,任教授之前應邀去參加過江蘇省舉辦的民營經濟研討會,花溪鎮鎮長沈建國作為發言代表,介紹了近幾年全鎮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同時也提出了跟政策相關的諸多問題,期待現場的專家教授給與解答。
也就是那一次,任教授與沈鎮長做了深度交流,任教授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幫沈鎮長消除了不少困惑,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情誼,會後的交流也較其他人頻繁些。之所以會把這裡作為給何志彬他們的調查課題,主要是任教授覺得,花溪鎮的成功經驗裡不僅涉及到經濟學領域,還包括社會學,甚至和新聞傳播學還有一些關聯,這對於學生的歷練可是非常有幫助的。何志彬接連兩篇調查報告都讓任教授覺得這個學生不一般,很是具備做一個好記者的潛質,先別說行文水平如何,單就新聞敏感度以及選題能力兩項,任教授就覺得這是一個可造之材,正因為如此,才把這樣的課題給到他們。
這樣的社調對於何志彬他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也促使他們無意間自動去涉足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在學校裡,除了正常的本專業課時外,任教授還幫他們協調了經濟管理系以及社會管理系相關課程的旁聽,這樣一來,三個人的所有日程全部被填滿,對於他們來說,這種感覺很好,充實而有挑戰。
有了任教授的鋪墊,何志彬和楚如白在花溪鎮的社調就變得十分順利。他們在和沈鎮長溝通後,確定了調查方向。沈鎮長挑選了鎮裡有代表性的企業和鄉村,並提前跟各家打好招呼,給何志彬他們的社調鋪好了路。
在這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何志彬和楚如白走訪了20家企業30戶居民和3個鄉村,接受兩人採訪的人數近百人,這其中包括了職能管理部門的領導、工作人員;企業主或領導、職工;村長、村委書記、村民;教師、學生等多個行業的不同崗位的人,採集到30卷磁帶錄音及幾百頁文字記錄,還有三、四百張照片,為後期的寫作積累了豐富地素材。
葉琳瑤在學校也沒閒著,她會根據上一週何志彬、楚如白留下的問題去查閱資料,或者是找相關部門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