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第1/3 頁)
4軍事權隨著湘淮軍的興起,尤其是一些統兵大員被委以督撫之任,清朝的軍事體制發生變化首先是出現了由督撫直接統領的勇營。
支軍隊的特點,用曾國藩的話說&ldo;一營之權,全付營官,統領不為遙制,一軍之權,全付統領,大帥不為遙制&rdo;5即軍令、軍政權集於統帥在就地籌銅的過程中,湘淮軍還自派局員建立了軍需局、轉運局、糧臺、善後局、籌防局、防營支應總局、軍裝支辦總局、造製藥鉛總局、收發軍械火藥局等機構6,打破了原來綠營兵響撥協權握於戶部的制度,形成了獨立的後勤軍需保障系統
其次是督撫節制綠營之權擴大,尤其是督、撫分省之巡撫節制綠營權加重。鹹豐十一年十二月,清廷令左宗棠督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該省主客各軍均歸節制弄得曾國藩馬上回奏,懇朝廷&ldo;不
必輕假非常之權&rdo;7不過,軍權下移已是既成事實同治元年十一月,御史陳廷經奏請變通營制,以&ldo;匪徒肆行騷亂,各省道路多半阻梗&rdo;,一些督、撫分省之總督駐紮與巡撫相隔較遠,&ldo;經畫難周&rdo;為由,請將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陝西、湖南、廣西、貴州等省&ldo;各鎮協均自總兵以下著統令就近兼歸巡撫節制&rdo;,&ldo;所有校閱營伍考核將棄並木省籌辦防剿等事即專貢成巡撫經理&rdo;,&ldo;遇緊要軍務準巡撫即時調遣後幾諮會總督&r;,。之t督、撫分省之巡撫也具有了總督等的軍政、軍令權。
正文 清廷的&ldo;自我開放&rdo;努力
更新時間:2011-9-15 9:01:48 本章字數:11964
晚清&ldo;均勢&rdo;外交與&ldo;門戶開放&rdo;
楊天宏
〔摘要〕19世紀末,中國面臨嚴重民族危機。為應對列國交侵的複雜形勢,清政府制定出&ldo;門戶開放&rdo;政策,並確定以&ldo;自開商埠&rdo;為其運作形式,試圖透過維持在華各國力量&ldo;均勢&rdo;的方式,尋求自身的生存。這一政策對應了美國同期提出的&ldo;門戶開放&rdo;政策,但在實踐層面,卻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僅留下了近代中國外交艱難竭蹶的歷史記錄。
〔關鍵詞〕&ldo;均勢&rdo;外交;門戶開放;嶽長開埠;東三省門戶&ldo;自開&rdo;
〔中圖分類號〕k25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08)06-0146-08
學界普遍認為&ldo;門戶開放&rdo;(open-doorpolicy)系美國在中國推進的旨在排斥各國之獨佔性,以便將其勢力滲入中國的政策。實際上,與美國提出這一政策幾乎同時或稍早,清政府也在醞釀推進形式相類的政策。甲午戰爭後,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日漸加深,外國因素成為不容忽略的重要存在。作為反制手段,清政府正式提出&ldo;門戶開放&rdo;政策,並確定以&ldo;自開商埠&rdo;為運作形式,企圖制衡已在中國沿海沿江劃分勢力範圍的東西列強以及正將侵略觸角伸入中國東北的日、俄。在外來威脅日漸加深的當時,清政府的做法雖包含有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初衷,實際作用卻適得其反。它使中國向外部世界的&ldo;開放&rdo;扭曲變形,很大程度上成了對付列強侵略的單純外交手段,未能收到&ldo;門戶開放&rdo;的預期效果。清政府在處理民族主義與國家發展兩者關係時的艱難權衡,值得研究者探究。
一、&ldo;門戶開放&rdo;思想主張的醞釀
早在鴉片戰爭結束之際,主動對外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