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5 頁)
是永不滿足的。《鄧稼先傳》是文字的集結,雖然這次的出版比較成功和順利,但是,還是有朋友認為,這本書沒有達到預想的期望,還不能完全展示鄧稼先的精神世界。許鹿希自己也認為,如果再出一本《鄧稼先圖片傳略》,書中配上鄧稼先的一些經典照片就更好了。許鹿希說幹就幹,她不顧年邁,再次選擇了挑戰。
如果你想念一個人,那麼他就活著
布穀鳥一生只唱一首歌,那是在莊稼快播種的時候“布穀,布穀”的叫聲。前面出版的《鄧稼先傳》是許鹿希帶領孩子們努力的結果。從1998年到2003年,她又用了5年的時間, 2003年12月出版了《鄧稼先圖片傳略》。
《鄧稼先圖片傳略》出版的意圖是要把那些照片和鄧稼先的一些重要手跡都印出來,免得以後遺失。這是一本比較直觀地、形象地反映鄧稼先生活的文字加圖片的傳略。
《鄧稼先圖片傳略》的外觀顏色呈素淨的米黃色,封面附有鄧稼先雙手比劃原子彈的經典照片。封底若隱若現地印著中國男兒等字樣。在這部《鄧稼先圖片傳略》中,鄧稼先的事業、愛情、友誼都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現,特別是《鄧稼先圖片傳略》中有兩張九院在建立初期的計算工具……手搖計算器和電動計算器,令人非常感慨。
這兩張照片形象生動地告訴人們,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在怎樣的條件下研製出來的。就像《鄧稼先圖片傳略》中的題記說的那樣:“1924年到1986年,一個短短的生命歷程,在歷史的長河中,似乎算不上什麼,但這個對人類、對歷史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的一生,卻是值得我們追憶和展示的。”透過這本傳略,我們再次感受到了許鹿希的執著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您做這件事情特別地嚴謹。
“ 我是像做科學實驗、帶研究生做科研一樣,每件事情都有證據。”
那是孤獨而又漫長的日子。但是,每當許鹿希在鄧稼先曾經用過的桌子上,整理和修改《鄧稼先圖片傳略》的時候,她就彷彿感覺到鄧稼先就在她的身邊。不是嗎,如果你想念一個人,那麼他就活著。
就是在這個5年裡,許鹿希決定把鄧稼先所有的已經或者能夠公開發表的科學文章結集出版。她要把鄧稼先從24歲到美國讀研究生起,到62歲在病房裡的最後一刻寫下的文字為止,在科學領域裡跋涉的文稿全部整理出來,展示他們那一代科學家的科學思想和人文思想,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2008年12月30日的那次採訪中,進門後她就讓我看一本《鄧稼先文集》,並說要把這本書送給我。當時我很感動地連忙接過這本書。許鹿希翻開書的前兩頁讓我看,我有些驚訝地說:“全是英文?”許鹿希沒有正面回答我的話,而是指著頁面上的英文說:“這是鄧稼先的博士論文。”再往後翻看,更讓我疑惑了,我說:“怎麼是物理公式和數學公式呢?”許鹿希說:“對,這些都是不保密的,是當時鄧稼先給剛剛調到核武器研製隊伍中的年輕人編寫的教材。”
許鹿希停頓了一下,給我講了出版《鄧稼先文集》的過程。
許鹿希說:“整理鄧稼先的文集非常困難,很不容易找到他所有的材料。也就是說,出鄧稼先的文集,就是把鄧稼先所有不保密的文稿找出來,這讓我費了很大勁。就說他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的博士論文吧,他是1950年8月20號拿到博士文憑的,過了9天,8月29號就坐輪船回中國了,所以他來不及把論文的全文帶回來,帶回來的只是文憑。因為要出這個文集,我就請楊振寧先生幫助,他有朋友在普渡大學,從普渡大學研究生院把42年前鄧稼先的博士論文全文影印件寄給楊振寧先生,楊振寧先生在1992年4月28日郵寄給我女兒鄧志典,她在儲存一個備份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