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身為複合恐龍的哥吉拉
哥吉拉在電影中是侏羅紀(至白堊記)的五十公尺高恐龍,而且是以真實存在的恐龍化石作為設計上的參考。由於日本幾乎沒有發現過巨大恐龍的完整化石,因此只能靠一部分牙齒、骨骼判斷恐龍的種類,然後儘量想像出恐龍在生前活跳跳的模樣。
一九五四年時,由於日本國內並沒有立體的恐龍化石標本,所以想設計哥吉拉的外型就只能參考書籍等圖片。在設計初期,曾委託圖畫故事作者阿部和助設計哥吉拉的外觀,不過他所設計的哥吉拉頭部,看起來很像因氫彈而產生的蕈狀雲。這種設計影射太過直接,所以後來就被放棄,而美術導演渡邊明等人,便以《玉川兒童百科事典》上描繪的「禽龍體型作為基礎,並且加上了暴龍和劍龍的特徵」。(注9)
另外,製作人田中友幸也說他們有參考《生活》(life)雜誌的恐龍特輯,而當中的暴龍就是主要參考物件。那是一九五三年九月七日號的《生活》,封面是雷龍和劍龍。該特輯的標題為「生命的饗宴,我們棲息的世界‐‐第五部 」,文中也使用大量彩色圖片。雖然生物進化至今約有二十億年之久,不過該特輯直接就從三葉蟲的化石照片開始介紹。此外,電影裡的山根博士也在大戶島上發現三葉蟲。隨著該特輯介紹生命從海中進化到陸上的圖解、文章,讀者能順利瞭解到生物發展的來龍去脈。
不過,其中最讓人感到有爭議的就是「恐龍的偉大時代」的專欄,裡頭有一張整整兩頁篇幅的大圖片。圖裡的暴龍腳邊,有一頭披著犰狳般尖刺盔甲的甲龍,這不禁讓人覺得在《哥吉拉的逆襲》(注10)中登場的安基拉斯,其實就是根據這隻甲龍的造型來設計。當然,也有和「拉頓」(注11)一樣的翼手龍在空中飛行。也許東寶創造出的怪獸世界不只是參考一隻恐龍的圖片而已,其原形可能就是來自於《生活》雜誌上的那張全景圖片吧?
所以,東寶以那張圖片作為設計基準,合成複數恐龍的特徵,也讓哥吉拉的戲服造型產生較高的自由度。後來為讓哥吉拉外觀看來威武豪邁,所以製作團隊選擇在背部掛上其他恐龍的零件。雖然之後的系列電影大家都會發現哥吉拉造型出現各種變化,不過打從第一代的哥吉拉起,就已經是個集合許多恐龍特徵的怪獸。因此每次看到哥吉拉在系列電影中改變造型,早已是見怪不怪的光景。
另外,禽龍是古生物考古學剛起步時所發現的恐龍,這種恐龍首先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發現牙齒化石,之後再由其他出土的骨骼化石中推敲出生前的樣貌。最初發現禽龍化石的人是業餘古生物學家吉迪恩&iddot;曼特爾(gideon antell)。由於他覺得禽龍的牙齒化石和鬣蜥(iguana)的牙齒相似,所以「鬣蜥的牙齒(iguanodon)」就成了禽龍的正式學名。雖然當時推測禽龍是一種十八公尺左右的大恐龍,不過根據現代古生物研究的發現,禽龍的活躍時期是在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前期,長度約為八公尺,而且不是肉食性而是草食性恐龍,外觀也不猙獰。
不過,在一九五〇年代以前,禽龍都被當作一種直立行走的恐龍,因此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照著這樣的想像圖,以直立姿重建禽龍骨架。
東寶的美術團隊雖然仍留有當年畫設計圖參考的圖鑑翻拍,不過從該照片上看來,圖鑑上的禽龍明顯也是用兩腳走路。由此可知東寶在設計怪獸時,故意再「誤讀」一次古生物學家曾經「誤判」過的化石想像圖,進而拼湊出全新的恐龍怪獸哥吉拉。
消滅惡龍的史詩
哥吉拉的外型來自於古生物學的化石和想像圖,那麼驅動整個故事的架構又是什麼呢?哥吉拉本身貼著「恐龍」的標籤,就如其中包含的「恐」字涵義,哥吉拉也是一種帶給大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