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5 頁)
:“溫家拳則鉞所專習,家有譜,今不能盡述也。”但是他仍然“略具數節於後”地作了介紹,據記載戚繼光也曾練過,為研究溫家拳法和傳統武術的重要史料。年輩略晚於唐之時也曾在其論著中談及溫家拳。溫家拳法的主要內容,如地行拳、鴛鴦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番等。如果推斷北宋時期撰寫《水滸傳》的年代已有溫家拳系的武術存在尚感證據不足,那麼推斷在戚繼光(公元1528~1587)撰寫《紀效新書》的年代約400年溫家拳系已然存在則應是無疑的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鄒家拳
鄒家拳簡介
鄒家拳是雲南昭通人姓鄒的所創,上世紀70,80年代主要流轉於雲南昆明市,早些年在雲南通海也流傳此拳。‘鄒家拳’短小精悍,拳路十分剛猛,手裡藏腿,腿法隱蔽,十分陰辣,手法多以掛,登,插,宰,撩,勾,擺,提,扣等為主,攻擊時加上肘法,膝法得勢不饒人。‘鄒家拳’以實戰擊技為主,學習拳法中,師兄弟們多以‘合手’來訓練拳法中的招式。 鄒家拳共分為十路套拳,順序為:虎尾鞭、雙獅解帶、三虎擒羊、四門反卦、鐵榨五封、六合連環、七星趕月、八步纏絲、九門鐵閘、十面埋伏。其特長靜如山嶽, 動如閃電。要求招招逼人、式式逼人。剛柔兼備、順水推舟。手眼身步,以快打慢,以巧打快,以靈打巧,以神打妙。架式上吞吐沉浮,靈活機動,閃展騰挪,不擒不拿。迎纏滾蓋,扣逼翻打,其弟子遍及雲南。鄒家拳極具悟性,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鍊,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 鄒家拳是中國傳統的武術之一,它經歷了數百年來的不斷錘練,日臻完美,它是增強體質、磨鍊意志、振奮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簡單易學、效果顯著,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
戚家拳
“戚家拳”相傳是明代著名愛國將領、偉大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綜合當時各家著名拳法之長創編而成。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蓬萊市)人。他是將門之後,自幼在登州隨父習文練武,十七歲襲武職,終身從戎,南平倭寇,北御韃靼,所向無敵,為國為民立下卓著功勳。他結合練兵與平倭的實戰經驗,寫成《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名著。戚公根據實戰需要,綜合當時多家著名拳法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法,精心創編了戚家拳,並“擇其善者三十二勢”,編入《紀效新書》卷之十四,即“拳經捷要篇”,後世稱之為“戚家拳”。 戚家拳古樸無華,實戰性強。剛柔勇猛,纏裹擠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閃展穿躍,氣勢磅礴,節奏明晰。動則摧枯拉朽,靜則深不可測。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 戚家拳自明朝流傳至今,其主要流行地區在浙江省台州、溫州市部分縣市區及河北省通縣、山東省蓬萊市等地。現由戚繼光第十四世孫,北京通縣的戚寶祥老師,根據家傳及戚繼光《拳經捷要》中三十二式拳法,整理出戚家拳現在的演練套路。 一、顯著特徵 戚家拳自明代算起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經過歷代傳承,有著以下顯著特徵: (一)有明晰的歷史傳承和可靠的史料記載 “戚家拳”創編於戚繼光,他在所著的《紀效新書》第十四卷“拳經捷要篇”中記述了當時流傳的十六家名拳,並指出“若以各家拳法兼而習之……此謂上下週全,無有不勝。”他繼承匯總了多家名拳精華,結合戚家軍抗倭的實戰經驗,創編了“戚家拳”,作為他訓練“戚家軍”的重要內容之一,並選擇了其中精妙的三十二勢,載入他流傳後世的名著《紀效新書》內,圖文詳實可考。 “戚家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