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這還怎麼幫點名?(第1/2 頁)
周清源和黃培都理解錯了。
王浩自認為確實是優秀,可也到不了超越數學老教授的程度,尤其是知識的積累方面,他肯定是趕不上老教授的。
他只是站在了兩人的肩膀上。
《教學的饋贈》幫助持續不斷的獲得其他人,對於講解的理解、感悟以及正確思考。
當他們只是就一個問題思考,還不確定正確與否的時候,相應的‘正確’內容,就已經反饋到了王浩的腦海裡。
所以,他只是集合了‘三人’的智慧,準確的說,是四人,包括周清源、黃培、孫建,以及他自己。
周清源、黃培都是數學教授。
孫建也是數學博士。
他們對於特定問題的理解、想法,肯定不是普通學生可比,但也很難帶來太多的靈感值。
等到了餐廳裡,王浩坐下來研究系統,就發現了這個問題。
他本來以為能增加很多靈感值。
事實並非如此。
【任務一】
【靈感值+2,靈感值:31。】
【任務二】
【靈感值+12,靈感值:19。】
b級難度的偏微分方程共性求解研究,靈感值只增加了兩點。
d級難度的一維非齊次方程研究,靈感值也只增加了12點。
這個數值不算多。
對比一下,第一堂課就讓c級難度的傅立葉變換演算法研究,提升了一百多點的靈感值,而d級難度一維非齊次方程研究,就只提升了十幾點,兩者相差還是比較大的。
“這或許是因為,新獲得的都是知識,是理解,而不是靈感。”
“研發,是需要靈感的。”
“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肯定比不上博士、教授,但他們的想法,或者說靈感,不一定比博士、教授差。”
“另外,學生數量比較多……”
後面一條也很關鍵。
《教學的饋贈》能集合所有人的正確理解、正確想法和思考,自然覆蓋的人數越多越好,博士、教授腦子裡,優勢的地方是知識,而不是創意、靈感。
在知識的掌握方面,他所擁有的就足可以支援做前沿探索,掌握一些其他的知識、其他的理解,並不一定會對研發有幫助。
……
當晚。
王浩再認真看了一遍教案,確定一切都準備充分。
他正準備下樓去逛一圈,就發現收到了幾封郵件,郵件都是來自《計算機數學與資訊工程》雜誌。
有三封是通知審稿透過,相關論文會刊印在下下週出版的雜誌上。
還有幾封是提醒版權、法律糾紛等問題,其中有一封則是要求填寫資料,以便雜誌社可以把稿費匯入賬戶。
王浩頓時變精神了。
他仔細閱讀了每一封郵件,隨後填上了賬戶資訊。
提交、傳送!
三百歐,到手!
王浩稍稍有些小興奮,第一次投稿就能透過,而且是三篇全部透過,是他都沒有想到的。
雖然對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但最初的想法是,論文會被打回修改,再提交申請也不一定都能透過。
現在三篇都透過了,還確定刊印在下個月的雜誌上。
王浩抑制不住內心的期待,仔細研究起《計算機數學與資訊工程》,他找到一大堆的相關資料,研究著論文會佔據多少頁、會佔據一期雜誌的頁數比例。
等等。
手機響了。
王浩抬頭掃了一眼,發現是個未知號碼,他有些不情願的拿過來,接通了電話就聽到對面說,“是王浩、王老師嗎?我是孫建,我們下午在頂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