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一 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第3/4 頁)
草堂環境清幽,山水秀麗,遠離塵囂,以竹木為材,簡樸而自然,與周圍的景緻相得益彰。堂內陳設簡約,卻透露出一種雅緻的氣息。
陸羽走出草堂,但見綠樹掩映,一條溪流潺潺流過。
陸羽抓住一個過往漁人,問:“此是何處。”
答曰:苕溪。
苕溪畔,柳絮輕飄,陸羽沿著溪岸漫步,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感。他的腳步緩慢,每一步都彷彿踏在記憶的碎片上,那些深藏在心底的往事如潮水般湧來。
他,陸羽,一名棄兒,不知父母何許人也。襁褓之中被遺棄在竟陵西門外的西湖之濱。幸運的是,龍蓋寺的智積禪師恰好路過,將他拾起,並帶回寺中收養。他的人生之旅,便在黃卷青燈與鐘聲梵音中緩緩開啟。
他在佛門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更學會了煮茶等事務。然而,儘管日聞梵音,他卻並未皈依佛法,削髮為僧。或許,他的內心深處,始終嚮往著一種更為廣闊的天地。
十二歲那年,他進入了戲班,成為一名優伶,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那段日子,他盡情地體驗著人生的酸甜苦辣,積累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後來,他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記錄下那些歡聲笑語的時光。
某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他的表演。太守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在那裡,他深入鑽研儒學,與鄒夫子探討人生哲理,收穫頗豐。
又過了數年,他告別鄒夫子下山,結識了禮部郎中崔國輔。他與他志同道合,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那段時光,是他人生中的又一段美好回憶。
後來,他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一路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錦囊滿獲的同時,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對茶事的深深熱愛。
後來,他來到升州,寄居棲霞寺,專心鑽研茶事。
次年,他又旅居丹陽,繼續他的茶學之旅。
他無妻無子,無牽無掛,彷彿為茶而生。
然而,在這漫長的回憶之旅中,他卻發現有一個記憶模糊不清,記憶中似乎有個女子,一襲白綠漸變色衣裳,他似乎與她淵源極深,但具體的細節卻似乎被時光沖淡,變得遙不可及。
陸羽停下腳步,望著苕溪水面上的倒影,試圖從那波光粼粼中找到答案。但腦海中的面容卻如同水中的月影,觸之即散。
陸羽嘆了口氣,往事如苕溪水一樣,流過便不再回頭。
如今,他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每當日黑興盡時,他才號泣而歸。時人稱他為“楚狂接輿”,他也因此更加堅定了對茶學的信念和追求。
他回憶起自己與茶的初次結緣,那時的他還是個孩童,對茶的好奇心讓他踏上了研究茶的道路。他記得自己如何遍訪名山大川,只為尋找那一杯最完美的茶。他也記得自己與眾多茶農、茶友的交流,那些關於茶的討論和分享,讓他對茶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不知道自己為何對茶情有獨鍾。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在他隱居的草堂中,提筆寫下二字:茶經。
這是他餘生使命。
夜深了,陸羽的窗外,一輪明月高懸,銀光灑滿了書案。他正埋首於《茶經》的撰寫,筆耕不輟。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滄桑,卻未曾帶走他眼中的堅毅與智慧。
太累了,他伏案而寐,夢見一座石頭山,那山險峻,雲霧繚繞,彷彿通往另一個世界。他腳下的石徑崎嶇,卻步步生蓮,引他向深處走去。
行至一處,鴻雪洞映入眼簾,洞口旁有一株白茶樹,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