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但一看陽明臉色,不似在開玩笑,徐愛只得硬著頭皮開始背:&ldo;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rdo;
&ldo;s!&rdo;
徐愛:&ldo;什麼?&rdo;
王陽明:&ldo;你讀錯了。&rdo;
徐愛愕然:錯了?ipossible,《大學》我至少看過十種版本,除非所有的版本都錯了!
王陽明知他不信,道:&ldo;你是錯了,但錯不在你,而在程頤、朱熹。&rdo;
113
徐愛:&ldo;朱子錯了?&rdo;
王陽明:&ldo;原句當是&l;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r;,是&l;親民&r;,不是&l;新民&r;。程頤將&l;親&r;改為&l;新&r;,曲解了曾子的意思,朱熹沿襲了程頤的錯誤,將後人引入歧途。以後讀書當以舊本為正,不必盡信朱熹之言。&rdo;
徐愛不服,與陽明理論。
陽明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一番耐心解釋,徐愛信了。
徐同學頓感五雷轟頂,只覺純良的內心被萬惡的教育體制深深地欺騙了。想想也是,作為一名三好學生,一直對朱子之言深信不疑,老師此番的一通解釋徹底顛覆了他以往的價值觀,這太可怕了。
兩種解釋,一字之差,謬以千里,究竟誰對?
其實,曾參兩千年前到底說的什麼誰也不知道,搞不好人說這話的時候湊巧打了個嗝,&ldo;新&rdo;字就被做筆記的弟子記成了&ldo;親&rdo;。
問題的關鍵是,王陽明為什麼要翻案?還拿四書之首《大學》來開刀?
對比一下兩種翻譯。
朱熹版:《大學》的宗旨在於領悟正大光明的德性,方法是棄舊圖新。
陽明版:《大學》的宗旨在於領悟正大光明的德性,在於親近造福百姓。
仔細品品不難發現,按照朱熹的解釋,明德是本,是致知;新民是末,是格物。前者是目的,後者是達成目的的方法,與他那套格物致知的理論一脈相承。
而按照王陽明的解釋,明德就是親民,親民就是明德,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萬物一體。
於是有人要抗議了:難道王陽明就不是借《大學》之酒杯,澆自己家的花園?
第一,我說過,曾參說了什麼誰也不知道;
第二,看效果。
朱熹版《大學》歸納為一句話就是:修己而後安百姓。
王陽明版《大學》則是:修己和安民並行不悖。
朱版是生硬的反腐材料,王版是生動的生活態度。
114
朱熹給成聖設了很高的門檻,然後忽悠大家去格物,這是從長遠處為國家社稷計,卻忽略了一個大寫的&ldo;人&rdo;字,最終只能走向腐朽沒落。
而王陽明認為,執政者不用唱高調,只要踏踏實實,讓眼前的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手中的政權難道還怕沒有人擁戴嗎?孔子孟子當不了穀子,好話說上一千種,也頂不上四個字‐‐知行合一。
因此,王子曰:人人皆可成聖,沒有不能成只有不想成。聖不是聖鬥士的聖,而是一種充滿志趣,通權達變,揮灑自如,化己度人的生活態度。
王陽明和徐愛樂此不疲地進行著這水上的討論。一天傍晚,陽明立在船頭,看著暮色漸漸升起,耳邊則是徐愛手舞足蹈的聲音‐‐要是這條船永遠開不到盡頭該多好啊!
後來,徐愛將這一路所得忠實地記錄下來,成了《傳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