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第1/2 頁)
五月二十七日,b集團軍群成功地突貫了敵軍在蒂爾特以南的防禦陣地,從而破壞了在那裡作戰的比利時部隊的完整性。這是對比軍的最後一擊。它導致比利時陸軍投降〔降書於五月二十八日十時簽署〕。然而,德軍從西面和東面的進攻仍只取得了十分緩慢的進展。對敦刻爾克的包圍圈只是在逐步縮小,但還不足以制止敵軍繼續撤走部隊,敵軍正在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來支援這一後撤行動。事實上,直至六月四日九時四十分,第十八集團軍的第十軍才報告說,經過九天的艱苦作戰已經奪取了這個港口。馮&iddot;包克將軍和哈爾德將軍都在日記中寫道:&ldo;我們已經奪取了此城和海濱!&rdo;‐‐只是還必須遺憾地補充一句:&ldo;英國和法國部隊都走了。&rdo;
問題顯然是,為什麼德軍沒能更迅速地奪取這個目標?下述種種考慮也許有助於提供一個答案。首先,在德國裝甲部隊停止進攻期間,盟軍充分利用了這個喘息時機,從中取得了各種可能的好處。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盟軍在這段寶貴時間裡鞏固了他們在西部、特別是在東部的防禦陣地。在加來海峽沿岸戰線,這段喘息時間足以使盟軍重新組織兵力和建立一條有效的防線。順便提一句,英國人很明白他們在東部的陣地十分重要,因為他們必須隨時準備應付比利時陸軍瓦解的情況。可以肯定,當戈特勳爵將他一直留作預備隊的兩個師〔第五師和第五十師〕投入伊普雷以南作戰,以支援他與比軍連線的戰線時,他確實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這樣做,他才使盟軍的大多數部隊有可能透過一條狹窄的走廊撤退到敦刻爾克港。而且,還必須強調,盟軍部隊作戰很英勇,他們確實繼承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給德軍留下深刻印象的傳統。另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是盟軍勇敢地保衛了布洛涅和加來。這遲滯了德國第十九軍對敦刻爾克的進攻好幾個小時,而這幾個小時是很關鍵的。
但歸根結蒂,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德軍自已犯了一些錯誤,這些錯誤造成了最後的結局。首先,德軍錯誤地將佛蘭德地區看作是一個次要的戰場,過早地轉移了進攻重點:事實上,德軍很晚才認識到佛蘭德地區的戰略意義,這主要是因為幾乎到最後德軍才弄清這個地區內到底有多少敵軍。德軍當時估計只有大約十萬人。五月二十七日以後,德軍較高階的司令部都越來越將注意力放在下一步作戰計劃的各項任務上,因而沒有多少時間來考慮敦刻爾克。
總之,倫斯德在戰後〔談到敦刻爾克時〕強調的作戰原則,&ldo;先結束一個作戰行動,然後再開始考慮下一作戰行動&rdo;,在當時未曾得到充分的重視。結果,德軍沒有以足夠的力量和決心來實施佛蘭德之戰。
而且,在向加來海峽沿岸實施突貫後,將第四集團軍置於b集團軍群指揮之下也許更切合實際一些。而這正是勃勞希契所希望、卻為希特勒所反對的。如果那樣部署,a集團軍群就可以守在索姆河一線可攻可退,因為它從一開始就將注意力轉向南面,並且有七十一個師顯然過於疲勞。如果所有對佛蘭德地區作戰的部隊都由馮&iddot;包克將軍指揮,那麼德軍奪取敦刻爾克城和港口也許會更快、更容易。要是真這樣做,還可能避免因兩個集團軍群擠在一個狹窄的通道中前進而造成的某些混亂。而且,德軍沒有使用上加強的一翼〔馮&iddot;克萊斯特裝甲叢集〕實施外線包圍來首先從北面封住包圍圈‐‐敦刻爾克就緊挨著這個開著的網口,卻逐步從南面〔裡爾附近〕調動部隊,這肯定也是一個錯誤。另一方面,德軍最初的那股銳氣可能已有所減弱。在經過不間斷的激烈戰鬥和強行軍之後,他們開始感到有必要進行休整。他們過早地將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要完成的重大任務上,結果在某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