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第1/3 頁)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七日傍晚的那場爆炸是古城臨汾從未經過的。
驚天動地的巨大爆炸聲還未停止,臨汾城牆已被炸出了兩處近四十米寬的大口子,八縱突擊部隊蜂擁而入。
五月十八日,天明時分,臨汾城被攻佔。
臨汾攻堅戰鬥之難,時間之久,消耗之大,戰況之慘烈,在晉冀魯豫軍區戰史上前所未有。在歷時整整七十二天的攻堅中,部隊傷亡一萬五千三百餘人,臨汾城周邊百姓動員支前民工二十萬人,運送門板二十六萬塊、梁木十萬根,糧食幾百萬斤。當付出巨大代價的百姓看見徐向前的隊伍向北開去的時候,他們覺得包括自己孩子的性命、自己家的糧食和門板在內,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
第八章 把漢江變成內河(1)
烽煙起洛陽
南線局勢依舊不樂觀。
問題的核心還是大別山。
大別山位居中原,中原地跨河南、江蘇、安徽三省,平漢、津浦與隴海鐵路貫穿其間,對於全國戰場而言,中原的戰略地位異常重要。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立即遭到白崇禧的大軍圍攻。歷來與蔣介石矛盾重重的白崇禧,這次執行蔣介石的命令異常堅決,因為華中地域是他的老巢。白崇禧動用了三十萬兵力,攻擊的勢頭十分猛烈,隨著包圍圈逐漸壓縮,劉鄧大軍面臨嚴峻的局面。
令劉鄧和他們的官兵們痛苦的是,生存下去的唯一的辦法不是作戰而是避戰。因為無論從兵力還是裝備上講,他們都無法與合圍而來的國民黨軍抗衡。
在大別山裡到處轉戰的日子危機四伏。
為了不至於陷入國民黨軍的合圍,重要的軍用裝備就地掩埋,輕裝下來的東西都給了老百姓。劉伯承和鄧小平決定把指揮機關分成前方、後方兩個指揮部,鄧小平與野戰軍指揮部副司令員李先念、參謀長李達帶領第二、第三、第六縱隊在大山裡與國民黨軍兜圈子,劉伯承與野戰軍指揮部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帶領第一縱隊爭取跳到包圍圈的外面去,擾亂國民黨軍的進攻陣形。
白崇禧的大軍已佔領大別山的所有縣城和重要村寨,但始終沒有追上劉鄧部主力,於是對這一帶採取了更為嚴厲的封鎖策略。劉鄧部長期處在敵人的追擊中,官兵日日都在輾轉跑路,得不到休整和補充,戰鬥力與供給都面臨巨大考驗。
中央軍委要求劉鄧大軍從大別山區轉移出來。
此時,在全國戰場上,共產黨軍隊已轉入全面反攻。‐‐&ldo;現在南線最要緊的戰場是大別山,該區是否能站住腳的問題,尚未解決。&rdo;毛澤東認為,戰爭發展到這一階段,不打大的殲滅戰,是不能解決中原問題的;而要打大的殲滅戰,就必須劉鄧、陳粟、陳謝三軍協力。
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四日,鄧小平率前方指揮部北渡淮河,在安徽臨泉縣南部的韋寨與劉伯承率領的後方指揮部會合。四月初,他們開始一路向西,至五月下旬,移動到河南中部的寶豐縣境內。與此同時,二月二十八日,陳再道率第二縱到達河南新蔡以南的謝家集;三月二十七日,陳錫聯的第三縱隊九旅和王近山的第六縱隊渡過淮河達到安徽阜南一帶;二十八日,第三縱隊司令部和第七、第八旅進至安徽西北部與河南交界處的雙碑湖地域。至此,劉鄧大軍主力全部轉出大別山區。
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一舉突入國民黨統治區縱深,使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他們拖著國民黨軍輾轉作戰行軍,部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九四七年八月,大軍南渡黃河時,全軍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總兵力十二萬四千餘人。七個月後,一九四八年三月,總兵力僅剩五萬八千六百人。
劉鄧部主力順利轉出大別山,令蔣介石十分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