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王世子的憂慮(第3/7 頁)
得多了,如果沒有漢人幫忙阻擋,那,就如同數十年前,高麗無法憑藉一己之力來抵抗東瀛入侵一樣,對於建州的壓力,高麗也感到非常難以承受,他們所能依靠的只是天險而已:建州不善海戰,很難渡海來攻,這樣,他們只需要把守陸上的關隘,便可以暫時保證不被外敵入侵。
不論如何,漢人是不能得罪的,因此,高麗君臣只能沿用其對於大陸局勢的政策——不干涉,建州崛起時,高麗就是如此,雖然嘴上表示譴責和敵對,但具體則沒有任何行動,對漢人的一些行為也是如此,漢人佔用東江島,高麗當然不干涉,一個貧瘠小島,本來也是荒著,要就拿去好了。漢人進入本土,開始佔地耕種……高麗衙門也依然是不干涉,只是土地位於當地州縣的兩班貴族,私下表示了不滿,但由於這些漢人是東江島送來的,他們也不敢認真的驅趕,或者是發動什麼有組織的軍事行動,最多是暗示接壤的地主,發動農奴去搗亂和為難。
然而,這樣的小打小鬧,根本無法阻止漢人往高麗的遷徙,甚至這件事成為了一個老大難問題:按道理,東江島的駐防是敏軍,高麗應當往京城去遞交文書,但京城的命令對東江島似乎約束力不大,而且,敏君好像也不願在這件事上出面牽制東江守軍,國書上交之後,久久沒有迴音。高麗君臣就知道,這件事找敏朝中樞是沒有什麼用的,要麼直接找毛將軍談,要麼就得找真正支援這些轉執行為的勢力,也就是在背地裡出錢的人——買活軍。
但是……當時買活軍的身份,可還沒有分明那,其究竟是須臾被剿滅的反賊,還是未來的華夏之主,誰也看不清。高麗又怎敢冒著觸怒敏朝的風險,和買活軍去交涉呢?完全繞開了敏朝的話,這可是對宗主的大不敬行為!似乎是承認了買活軍的合法性,把他們當成了華夏之主……對於這樣的大義,高麗可不敢有絲毫的混淆,他們的儒學是學得非常好的,兩班貴族皆以進修漢學為榮,都能說得一口很好的漢話,這是高麗一直以來所自傲的地方,也因此,在這些細節上,他們比很多敏朝勢力更加戰戰兢兢,更加膽小,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被規矩框在裡頭了。
如此一來,他們就只能直接和東江島談了,經過百般努力,最後,高麗只能讓步,劃出兩道來,供漢民落腳,以此換取東江島的承諾,讓他們約束漢民,不主動前往其餘府道,而高麗也保證漢民能在兩道中休養生息,不會被高麗子民滋擾——當然,稅是要交的,也很輕,新耕田地出產,三十稅一,如果是從高麗百姓這裡得到的熟田,二十稅一。這個稅負要比高麗本地的百姓輕多了,很顯然,完全是給上國子民的優待。
對於漢人來說,這不過是細枝末節,解決了漢人落腳的問題,整個轉運鏈條就被打通了,一切有條不紊地繼續進行,漢人的注意力很快就轉到別處去了,他們自己內部的問題也是層出不窮,還有南洋的廣闊領土等等……高麗人很快從漢人那裡得到了一個訊息,那就是在買地女主的言辭之中,整個北方在未來百年內,氣候都將不佳,換句話說,高麗,包括鄰居東瀛,是可以比較安心的,在戰略上,他們得不到女主的什麼重視,屬於可有可無的地方。
然而,大國的小事,對小國來說或許就是難以承擔的重擔,兩漢道的出現,對高麗的影響可謂深遠,只是最初數年,高麗君臣還意識不到而已——第一開始,他們還沉浸在自己的政治鬥爭之中:親建州的光海君,剛剛被推翻,綾陽君登上王位,對朝廷進行了一遍清洗,而從龍之臣,對於自己得到的功勞評議還心懷不滿,有內訌的趨勢。
同時,各地民亂方興未艾,尤其是兩漢道的百姓,對於朝廷怨氣深重,他們的日子過得非常辛苦,又有許多漢人來和他們爭搶耕地,同時稅負還更輕,這讓他們怎麼能夠服氣呢?民間出現了許多歌謠,諷刺朝廷換湯不換藥,民生沒有絲毫改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