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第1/2 頁)
於第九十四小節回到第一主題。但以a小調再現的主題,除了陰鬱外,還纏綿著優美與哀傷。
沒有陷得更深。在此自然地啟動調節,應是不想偏離整體的曲想吧。
第一百零二小節起漸強。
這裡相當出色。交織出的緊張感牢牢攫住聽眾的魂魄不放。卡卡里洛夫的手指開始猛烈疾馳。
奮起的激情,強勁的打鍵。
疾馳到第一百零六小節達到極強後,倏地,第二主題以a小調回來了。
細碎地反覆向上向下。
右手的八度音驅馳到最強。
聽眾的心跳也蹦到最高。
輕快的過渡樂節爆炸。卡卡里洛夫的雙手在鍵盤上賓士,令人目不暇給。
打鍵依然強勁,再加進優美,然後迎接第三次出現的第一主題。
被縮短的第一主題以漸強方式和緩地揚起,帶著憂傷。
然後,於第二百零八小節移入尾奏。
這裡是敘事曲第一號的最高潮。
用半音階戲劇性地高速上行。
叫人屏息凝神。舞臺上的卡卡里洛夫肯定像一名短跑跑者那般憋住氣。
到了第二百四十二小節,旋律一舉下降。激昂到頂點後的高速下行,琴音匍匐在地。這裡的七小節雖是連結部分,但充滿了令人預感到結尾將有大爆炸的不安。
第二百五十七小節,卡卡里洛夫進入最後衝刺了。
雙手一連串的八度音。
半音階恆掃一切。
激烈的最強音。
像楔子般粗猛地殺進聽者耳裡,再深深扎進聽者心裡,長達十分鐘的敘事曲結束。
卡卡里洛夫四肢無力地抬頭後仰。
瞬間,掌聲沸騰。
楊也不吝給予掌聲。從觀眾席聽來,未彈錯任何一鍵。即便和楊的演奏技巧不同,仍是值得稱讚的精彩演出。
隨意環顧,熱烈鼓掌的畢竟以俄羅斯人佔壓倒性多數。當中雖然也摻雜著波蘭人,但多數同胞對卡卡里洛夫的演奏似乎偏向冷靜以對。說穿了,不就剛好證明楊的分析是正確的嗎?不論技術多麼卓越、情感表現多麼出眾,若不能觸動波蘭人的心絃,都不過是一場優異的演奏罷了。
然後,楊仰望評審席。康明斯基等十八位評審全都顯得一樣冷靜,當中幾個人甚至在苦笑,這是因為波蘭的蕭邦依然活在每個人心中吧?
即此,楊仍確信,卡卡里洛夫的演奏是正確且芳醇的。他一定能夠輕鬆超越演奏技巧的差異,順利邁進第二次預賽。以他為假想敵的自己絕不會看走眼的。
卡卡里洛夫也自覺表現不錯吧,出場時的僵硬表情已經半點不留,一派爽快。
但,這也太狠了。楊心想。在第一次預賽,而且是第一天的第一場演奏,就讓大家領教這樣的演出,一定會給其他參賽者壓力的。雖然預賽分六天進行,但連日連聽八十一位蕭邦的話,再怎樣的蕭邦迷都會聽膩了。這種狀況下,第一場演奏容易予人印象深刻,而要蓋過這個印象,只有靠演奏終盤時施展鮮明強烈的琴藝了。
楊的鬥志全被激起來了。這樣也好。明天,我就將俄羅斯式的浪漫主義殺它個片甲不留吧‐‐。
卡卡里洛夫的身影消失在舞臺旁邊後,廣播又起。
『第二位演奏者,編號五十三號的維克多&iddot;奧尼爾。曲目是練習曲a小調作品二十五之十一、練習曲a小調作品十之二、夜曲第十七號b大調作品六十二之一、敘事曲第四號f小調作品五十二。鋼琴是史坦威。』
不久現身的奧尼爾,簡直是卡卡里洛夫的對照組。根據資料年齡是二十四歲,身材高佻,五官相當成熟,下巴蓄著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