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我爸告訴我,清鋼的選址,真正體現了當時中央領導&ldo;依山傍水扎大營&rdo;的戰略思想:它坐落在一片舒緩的坡地上,背倚海拔一千五百三十米的鴨貢山,腳下是蜿蜒流淌的清江----清川市的母親河。連綿的山脈既為清川鋼鐵廠提供了保護屏障,又為它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沿江平坦的地勢有利於公路、鐵路等運輸大動脈的修建;水量豐沛的河流則是它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血液。
清川原先是一個人口稀少的農業縣,除了一條沿江修建的千孔百瘡的柏油路外,簡直可以說是基本沒有什麼基礎設施。自來水廠就更不用提了,從居民到機關、事業單位,全都靠打井取水。清鋼在此安營紮寨後,清江便成為清鋼廠的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是清鋼人的生命線。
清鋼廠建設於一九七零年五月六日正式破土動工。在全國支援清鋼的精神指導下,八千多名昔日的知青和軍人以及由f省第一建築工程局、f省冶金機電安裝工程局、西北第三工程局、東北第八冶金安裝公司工程隊和建設部第三裝置安裝公司等單位組成的施工大軍,從四面八方雲集到被茅草和灌木覆蓋的荒山上,總人數達到三萬多人,是清川市區人口的近五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清鋼創業歷程,形成了數萬人大會戰的壯觀場面。
在&ldo;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rdo;的&ldo;三邊&rdo;政策的指導下,建設進度快速向前推進。定向爆破技術被大量而又精確地應用,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方圓幾公里的山頭被削平,一道道溝壑被填平,移山填谷量累計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立方米,造出一塊三百多萬平方米的地塊。不久,一座座廠房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不久,生產裝置的轟鳴取代了建築機械的喧囂,沖天的濃煙取代了蔽日的黃塵,一爐爐鮮紅的鋼水如火龍奔騰不息,結束了f省&ldo;手無寸鋼&rdo;的歷史。昔日的蠻荒之地,變成了欣欣向榮的新興工業城市,清川也由一個縣,升格為了地級市。
年輕的建設者從工棚搬進了磚混結構的樓房,從工地走進了車間,開始了三班倒的常規生活。
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變得循規蹈矩。
他們都很年輕,年齡大多在十八至二十五歲之間,一個個風華正茂、血氣方剛,八小時的勞作並沒有消耗掉他們多少精力。而在那個年代,又沒有多少娛樂活動和書籍可供他們消耗過剩的精力,於是他們就自己找樂子。
練武一度成為時尚。男士們都想把自己練成身手敏捷、肌肉盤虯的武士俠客。人們談起各大門派的武學大師,個個如數家珍;即使是對武學沒有多少興趣的人,也都知道什麼南拳、北腿,並常常為了孰優孰劣而嘶吼得死去活來;對於有關的典故傳說,更是倒背如流。
民兵作為具有我國特色的強大的後備力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肩負著帶頭完成生產任務,擔負戰備勤務,維護社會治安,隨時準備參軍參戰和支前,抵抗侵略,保衛祖國的重任,因此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報名參加廠民兵的人如過江之鯽。入選者滿懷豪情,情緒高昂地參加各類佇列操練、武器使用以及基本軍事技能訓練。汗水伴隨著榮譽感和責任感,流向他們的心田。
書是那個年代最稀缺的東西之一,而越是稀缺的東西,人們往往就越是渴望得到它。所以他們到處找書看,哪怕是教科書也會捧在手中翻來翻去好半天,一張報紙往往被撕成幾半輪著看,這也許就是那個年代手抄本十分盛行的緣故。如果有誰搞到了一本新書或者手抄本,就立刻會有一大群人上門預約,最終這本書或者手抄本流向了何方,沒有人知道,反正也沒人在意。畢竟那是個一大、二公的時代,私有制、私有財產的概念是不允許在人們的心頭紮根的,我為人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