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頁)
梅申一直在皺著眉頭打量那些印痕。那些印痕十分模糊,與背景反差又很小,拍攝效果肯定不理想。
見他半天沒有動靜,李立華忍不住問道:&ldo;有困難嗎?&rdo;
梅申指了指那些印痕。&ldo;太模糊了,拍攝效果肯定很差。我擔心很可能無法進行分析比對。&rdo;說完嘆了口氣。
&ldo;現場勘查就是這樣,多數情況是毫無所獲或所獲甚少,能夠取得完整物證痕跡的情況少之又少。盡力而為吧,沒有人會怪罪你的。&rdo;李立華大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略帶教訓的口吻說道。
他確實有點高興地看到,梅申也有犯難的時候。
這時,王熙榮跟其他幾位民警與他們會合了。雙方一碰頭,簡單交換了勘查結果,決定讓梅申、高鵬以及另外兩位民警留下,完成拍照取證工作,其他人繼續擴大範圍搜尋。
第二起兇案,即王月華被害案現場,由吳小康負責。
他們同樣從案發現場中心廁所開始,用他們的火眼金睛雷達般地對廁所的地面和牆面上上下下來回掃描。死者倒臥的那灘乾涸的血跡赫然在目,但除此之外,他們毫無所獲。
技術科的黃華悶著頭,對廁所內所有疑似血跡的汙漬,一一採了樣。
在廁所外面。民警們獵犬般警覺地四處搜尋,可除了清鋼總廠保衛處發現並拍了照的那些痕跡外,他們沒有發現任何新的線索。
輪胎印痕只出現在廁所南面的煤渣路上,其餘三面均未發現。即使是總廠保衛處已拍照取證的那些輪胎印痕,如今也已變得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了。這不禁讓人有點鬱悶。
不過民警們並沒有洩氣,而且也不敢洩氣。
他們認為,不管兇手作案方法多麼隱蔽,手段多麼狡猾,都不可避免地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蛛絲馬跡。從作案動機來看,如果確係恐怖襲擊的話,那麼兇手作案就決不是隨機性的,而是經過了精心策劃,而後付諸實施。因此兇手必然要有一個隱蔽的、可控制的場所,用來觀察、守候被害人。如果仔細搜尋兇手可能隱蔽的場所,也許能夠發現新的痕跡物證。
因此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找出兇手的藏身之所。
既然發生兇案的公廁四周沒有任何地形地物可滋藏身,兇手就一定是藏身在別的地方,而且必定也是在那裡發現了死者。
兇手藏身的地點,一定是在死者那晚所經的路線上。吳小康暗忖道。
原先他們是從煉鋼廠那頭,經過煉鋼廠倉庫到達案發現場的。現在,他們決定換一個角度,即從王月華的視角來思考問題,打算追蹤那晚她可能走過的每一條路線,找出她與兇手交集的地點。他們相信,必定會有所發現的。
他們來到了薄板車間。
他們首先向車間領導和工人們瞭解王月華平日的上下班情況、為人處世方式、與同事的關係、案發當天是否表現異常或者有任何煩心的事。
接著,他們調閱了王月華的考勤卡,旨在瞭解她平日的活動規律,並確定案發當晚晚她離開車間的時間。民警們發現,通常她跟其他職工一樣,都是提早十分鐘左右到崗,準時下班。但在案發當晚,她是十二點十四分離開車間的,比那個班的職工中最後一個離開的人,要晚了大約八分鐘。
&ldo;案發當晚,王月華為什麼會比平常遲了十幾分鐘離開車間?那天車間裡發生了什麼不尋常的事,或者她個人遇到了什麼麻煩了嗎?&rdo;吳小康問道。
&ldo;要說不尋常的事嘛,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尋常。只是那晚她當班的時候,發現廢品率比較高,感到很不安,就一直跑上跑下地向各個班組的負責人瞭解情況。但是這些都是在她當班的時候發生的,應該不會是造成她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