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虎牙槍(第1/2 頁)
窯洞外面幾乎沒有明火了,但溫度還很高。小衙內也不敢帶鳥銃和弓弩上來,因為黑火藥易燃易爆,弓弦也容易被火焰燎斷。
最重要的是,他要用自己和家丁們的血拼,喚醒黃土崖下方,幾百上千名漢子沉睡已久的“狼性”。
“跟我上!”小衙內以身作則。
“給我上!”心虛的韃子頭領,連打帶罵的逼迫手下人進攻。
小衙內先發制人,從左上方,往右下方斜劈下去,打掉對方手裡的鐵骨朵。再一個弓步突刺,扎進韃子的咽喉。然後旋轉木柄,攪爛和擴大對方的喉管,讓其儘快失去戰鬥力。
他左手邊的家丁,用長杆卜字戟的側旁小枝,垂直砸向敵人的盾牌後方,再順勢回拉。
就在韃子盾牌即將脫手的瞬間,卜字戟藉助對方的回拉力量,突然向前刺擊,準確扎進對方的面門。
因為有側旁橫枝的阻攔,卜字戟不會像長矛一樣,有可能會插入過深。持戟戰兵可以明確感受到刺擊深度,並馬上抽出回防。
小衙內右手邊的家丁,拿著一柄龍鬚叉,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兩股叉。對面的長矛,不斷虛刺,都被他用龍鬚叉拍下去。
歷史上的明軍,一般使用三股叉,通長六~八尺不等。因為頭部用鐵較多,揮舞起來有頭重腳輕的感覺,靈活性和方向感相對弱一些。
小衙內把它改造成兩股叉,減輕重量,並適度加長木柄,提高實際可操作性,方便年齡不大的孩兒們使用。
最重要的是,他不想效仿戚繼光將軍的鴛鴦陣,在三股叉上面,施放火箭。
龍鬚叉兵身後的長槍手,看準空檔,快步突進,準確刺進韃子的小腹。還是老規矩,快速旋轉幾下木柄,攪爛對方的內臟。
這種殘忍的破壞傷,現代醫療手段都不好救治。
長槍兵用的是明末清初,真實的冷兵器“虎牙槍”。它通長291.2厘米,刃長22.4厘米,中起脊,側旁有兩尖刃,各長5.4厘米。兩旁倒刺一樣的尖刃既可以防止敵人奪槍,也可以鉤拽盾牌,槍身下綴紅纓;木柄長256厘米、直徑2.8厘米,髹朱漆。
虎牙槍尾部尖銳的鐏為鐵製,長12.8厘米。作用是方便砸擊倒地的敵人,也可以抵在地面,槍頭斜上用作拒馬。
最靠近窯洞的一個家丁,手持鐵連枷,像敲鼓一樣,拼命砸擊面前的盾牌兵。
手持盾牌的韃子背部,已經捱了好幾下,鐵連枷頭部搖擺過來的短棍,但他死死堅持。
突然間,鐵連枷變換角度,從垂直打擊,變成斜向揮舞,冷不防打在韃子的膝蓋骨。
就在對方身體失衡摔倒,盾牌掉落的瞬間,這個家丁再劈頭蓋臉的猛擊其頭部。韃子頭頂有五顏六色的東西,像泉水一樣汩汩冒了出來。
最靠近土梁邊緣,即第二層窯洞上方的家丁,手裡拿的是宋代“刀八色”之一的眉尖刀。
這把刀被小衙內魔改過:刀身較窄,修長筆直。刀頭部位,沒有向刀背方向彎曲,是為了方便突刺。
他學著小衙內,不斷斜劈對手,逼著對方不斷後退,再突然使用弓箭步,矮下身子,突刺敵人的大腿。一擊得手後,繼續拼命捅刺,直到對方倒地。
韃子最擅長弓馬騎射,因為羅圈腿的緣故,冷兵器步戰肉搏,並不佔優勢。
況且他們大部分都是鐵骨朵、腰刀等短兵器,對上長兵器比較吃虧。
一個最健壯的韃子,趁著小衙內劈砍,從側面跳躍撲過來,高舉狼牙棒向他砸去。
小衙內只能斜向揮舞三尖兩刃的棹刀,攔截對方兵器。
“咣”一聲巨響,狼牙棒不知道飛哪裡去了,棹刀也因為強大的反作用力,差點脫手掉落。還是身後的長槍手快速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