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榆林明朝衙門舊址 > 第29章 戰略物資

第29章 戰略物資(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漢末三國:大哥,看這大好河山抗戰之烽火燃血中醫大師扁鵲沈家大小事相父安心養老,和約阿斗去籤漢末浮沉書五胡明月雲堯長歌大唐:靈氣復甦,全民修仙!大唐:九五至尊三國之開局被捆到劉備軍營大明:老朱偷看我日記,繃不住了一條路要走多遠才會是盡頭從特種兵開始融合萬物天幕:海外遍地銀山金樹,速搶驚世駙馬爺,他醫手遮天無敵縣令:從替哥哥入洞房開始重鑄漢骨行走在元朝末年穿越李自成,親手終結大明和大清

元末明初,朱元璋打天下時期“廣積糧”的國策,是泛指所有能食用的糧、油、肉、魚、蛋、豆等農副食品,不能狹義的認為就是水稻小麥。

比如中國傳統五果之一的柿子,在20世紀的戰亂災荒年代,就是很多農民重要的代糧食物。

西北地區廣泛分佈的野生沙棗,也曾經被家庭主婦,清洗加工後混合麵粉,製作成營養豐富的“沙棗面”食用。

明末清初學著名經濟學家、思想學家顧炎武在《田功論》中寫過:“今天下大富有二,上曰耕,次曰牧,國亦然。”

顧炎武本人曾經在山西親身實踐,認識到畜牧業一樣可以發家致富:“大抵北方開山之利,過於墾荒,畜牧之獲,饒於耕耨,使我澤中有千牛羊,則江南不足懷也。”

第七個是效仿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把民間最常見的白口生鐵,透過相對簡單的方法,經過韌化處理,轉化為可鍛性鑄鐵。

小衙內想在明末發展火槍火炮等軍工產業,把當時的立式鑽膛法,改造成近現代的臥式鑽膛法並不難。

難點是把明朝價格低廉、硬而脆,不方便加工切削的白口鐵,加工處理成可鍛白口鑄鐵。

它與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火炮普遍使用的灰口鑄鐵相比,可鍛鑄鐵有較好的強度和塑性,特別是低溫衝擊效能較好,耐磨性和減振性優於普通碳素鋼。

現代考古證實,戰國時期就有的“燜爐法”,也能生產可鍛白口鑄鐵,但成功率只有三成。

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群策群力,採用黑心可鍛性鑄鐵的方案,將炮彈坯放在密封的生鐵箱中,進行燜火韌化的方法,以防止氧化脫皮;又用銀元塊950度熔點溫度為標準,來控制燜火溫度等土辦法。成功將炮彈毛坯韌化處理的合格率,由30%提高到95%,而且大大提高了機床生產炮彈殼的效率。

與抗日前輩不同,小衙內目前現階段,還做不了火炮和炮彈,只能用這個方法生產鳥銃銃管。榆林衛是明朝重要的九邊衛所,白口鐵和鐵匠鋪還是不缺的。

明朝鳥銃銃管制作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卷制鍛打,理論上可以生產出優質產品,但實際操作中,對人員素質、經驗要求比較高,且產品標準化程度低,不利於大規模普及裝備。

第二種就是1606年何汝賓將軍兵書中,記載的“鑽膛法”。這也是延續到現代的主流製造方法,優點是生產快速,標準化程度高,質量相對統一。

可鍛白口鑄鐵的綜合效能,不次於灰口鑄鐵和普通碳素鋼。小衙內用它來製作鳥銃銃管,既可以反覆鍛打成型,以提高槍管強度和韌性,還方便鑽膛切削,提高加工精度、速度、質量和標準化。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的革命前輩,一度曾用這個方法,製造裝藥量更多、膛壓更高的火炮炮管。

萬丈高樓平地起,為了安全起見、節約成本、鍛鍊工匠隊伍,小衙內決定先拿鳥銃銃管練手。

至於鳥銃上的其他小部件,如槍托、護木、火藥池等幾乎沒有難度,找一些手藝差不多的農村工匠,就可以生產了。這些也是標準化產品,還是要嚴格把關,不能稀里馬虎。

小衙內自以為引進,提前三百多年的高科技,就能高枕無憂,沒想到還是遇到了困難。

鑽槍膛需要耗費油脂,作為潤滑劑或者乳化劑。煤油、豆油、芝麻油都試過了,先不說成本高低問題,這些油脂的使用效果都不理想。導致黑心韌化法大獲成功,但鑽膛進度還是跟蝸牛爬行一樣慢。

細節、細節,還是TM的細節。小衙內幾乎是跳起來告訴老媽,使用蓖麻籽油。

它是一種不乾性油,特點是粘度高、凝固點低、耐高溫、耐嚴寒。在600°C高溫時不會硬化變性,在零下一二十

目錄
炮灰女一身反骨,沙雕捉鬼贏麻了從美漫世界開始當怪盜甦醒的秘密人人都說我是死神
返回頂部